《西方文學通史》一書,作者以講故事的形式講述了從古希臘時期至19世紀初,對西方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產(chǎn)生深刻影響的文學巨匠的生平事跡,以及他們的作品。將他們的作品進行濃縮,即用簡潔的語言述說整部作品的內(nèi)容,同時又保留了原著中特別精彩的對話或者情節(jié)。此外,語言風格也盡量遵循原作。如此一來,讀者既可以了解整部作品的全貌,
《西方文學簡史》,從西方文學史的經(jīng)典名著出發(fā),講述了自古希臘時期至20世紀初西方文學發(fā)展的歷程,既有對西方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大文豪的個人傳記,又有其代表性文學的鑒賞,讓讀者既能了解到大文豪的個人經(jīng)歷又能品讀其作品。所選作品以小見大,既能讀到其中精彩的文字,又可以了解整部作品的全貌。全書語言簡潔精煉,
《世界文學簡史(第三版)》是普通高等院校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用于本科外國文學課程及通識課程教材。按歷史時期就世界文學的發(fā)展進程、文學流派及發(fā)展線索作總體概述,分為歐美文學和東方文學兩部分,重點突出的作家列為專節(jié),均設為兩大段落:一為生平和創(chuàng)作,二是選一部主要作品作分析,同時列有近年來諾貝爾文學獎主要獲獎作家作品簡介、人名中
該《外國文學史綱》,相比于市面上其他眾多版本的《外國文學史》,優(yōu)勢在于:其一,注重提綱挈領地介紹外國文學史,強調(diào)對眾多《外國文學史》千面之風骨的提煉與概括;其二,為了突出要點,進一步強調(diào)由史到史綱的濃縮,因此在注重關鍵詞的基礎上,淡化語句的完整性,醒目強化關鍵詞、關鍵短語在識記與理解中的重要性;其三,該《外國文學史綱》
本書是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跨文化研究院編選的一部主題論文集,圍繞中西方古典學與人文教育的主題編選了國內(nèi)外的相關論文,共計國內(nèi)學者的論文4篇,譯文8篇,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以中國以及西方古典學術傳統(tǒng)及其人文精神為研究對象的國內(nèi)外*成果。
《世界文學史》是在作者發(fā)行多年的教材《世界文學史》的基礎上修訂而成。自90年代以來,多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都在歐美以外,逐漸改變了世界文學以歐美為中心的版圖,鑒于此,很多高校和普通讀者逐漸把眼光從歐美擴充至南美、中東、非洲、遠東等整個世界,高校中的相關課程設計也在逐漸調(diào)整,但一直沒有一個滿意的教材可供選擇。與目前市場上的
魯迅文學院國際寫作計劃于2017年正式啟動。2017年秋季,來自九個國家的十位作家來到中國,在魯迅文學院度過了為期一個月的難忘時光!遏斞肝膶W院國際寫作計劃》(第1期)正是以文字與圖片的形式記錄了這段時光,具體包括:魯院首屆國際寫作計劃開幕式、四次中外作家研討會、外國作家在北京與上海參觀交流的圖文資料。四次中外作家文學
《文學史寫作中的現(xiàn)代性問題》討論了文學史寫作本身在現(xiàn)代學術體系中的位置,以及作為現(xiàn)代學術規(guī)范組成之一,其產(chǎn)生的過程及實踐中涉及的各種關鍵概念,比如分期、與歷史寫作的關系,對于家國認同的強化,還有中國的文學研究語境下特殊的一些議題,比如文學性、個人性、日常生活等。通過分析文學史本身的建構性,作者也解釋現(xiàn)代學術體制的建構性
《文學史的書寫與教學》收入關于文學史寫作與教學的對談十篇,包括人文學者的命運及選擇;文學復古與文學革命;“中國三十年代文學研究會”與日中文化交流;海外中國學的視野;想象中國的方法——以小說史研究為中心;城市書寫與學術聲音;文學史的書寫與教學……參與對談的均為國內(nèi)外文學研究名家,對相關問題都有切身體驗和深入理解,對談中展
本書內(nèi)容包括:第二屆國際寫作計劃開幕式暨朗誦會;吉狄馬加致歡迎詞;鐵凝致辭;外國專家代表致辭;王亦馨發(fā)言;朗誦會篇目;中外作家第一至第四次研討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