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從特殊角度來敘述的西方性靈小說。丑學是作者自撰的一個詞,藉此重新解讀西方的感性學。作者以一系列的叩問開啟了討論,將西方人感性心理的演變過程層層揭開…… 因丑的介入,人類感性心理的空間得以拓寬。 丑,就像貝多芬《命運交響樂》里那個著名的三連音一樣,來勢洶洶地敲打著藝術的大門! “丑學”是作者自撰的一個詞,藉
本書收錄的論文有:關于馬克思論美、關于美的本質問題、關于“勞動創(chuàng)造了美”、從勞動到美、從美的哲學分析到心理學和社會學的分析等。
本書從歷史主義視角宏觀把握實踐美學,借助前沿理論從宏觀微觀,比較對照的視野把實踐美學作為一個具有邏輯整一性和歷史規(guī)定性的美學思潮,追溯實踐美學的歷史起源,清理實踐美學的發(fā)展譜系,總結其基本觀點和總體特征,并對實踐美學的歷史貢獻和理論缺陷進行了評論。 面對實踐美學這一美學學說,我們也必須詢問這樣一些問題:實踐美學發(fā)生的
中國哲學是一種生命哲學,它將宇宙和人生視為一大生命,一流動歡暢之大全體,生命超越是中國哲學的核心。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美學具有突出的重視生命體驗和超越的特點。中國美學不以認識外在美的知識為重心,而強調返歸內心,由對知識的蕩滌,進而體驗萬物,通于天地,融自我和萬物為一體,從而獲得靈魂的適意。中國美學是一種生命安頓之學。
本書是一部比較美學專著。它重在探討叔本華與王國維美學的關系。全書分內、外兩篇,內篇寫王國維如何“創(chuàng)世”,外篇寫王國維為何“宿命”。
這是四卷本的《西方美學史》的第二卷。主要內容是論述從文藝復興至啟蒙運動時期(公元14世紀至18世紀末)歐洲各國美學思想和發(fā)展。全書分兩篇:第一篇為文藝復興時美學;第二篇為17-18世紀和啟蒙運動美學。作者在論述這兩大時期美學家的美學觀點和主要流派、思潮的基礎上,力圖闡明各種美學觀點、美學流派、美學思潮的相互關系,揭示不
本書力圖呈現(xiàn)一種學術史的價值和意義,并試圖從中尋找中國學術傳統(tǒng)的一種內在的慣性和理念,為21世紀的中國美學建設提供一種歷史的參照。
模特表演技能教程
四卷本的西方美學史由汝信主編,主要成員周國平、凌繼堯、金惠敏等都是當前學術界最前沿的實力派學者。本書的理論歷史、原于希臘、中經(jīng)古羅馬、文藝復興、啟蒙運動至近現(xiàn)代。歷時兩千余年,其產生、發(fā)展、分流、逆轉、碰撞、融合,代代相繼,呈現(xiàn)出與東方美學迥相異趣的特征,所有這些都是四卷本研究的主要內容。它的出版,為我國當代西方哲學、
《美學與藝術欣賞》為高等學校通識課程教材(美學與藝術類)之一。 本書講解的主要內容包括:審美活動、藝術創(chuàng)作、審美類型,以及音樂、舞蹈、詩歌、繪畫、雕塑、建筑的審美原理和經(jīng)典作品評析。 本書不是抽象地向讀者傳授某些既有的美學、藝術理論知識,而是結合中西經(jīng)典藝術作品,生動而深入地引導讀者走進藝術世界,啟發(fā)讀者自由感受、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