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以凝練至簡的語言、玄妙空靈的風格、正言若反的方式,揭示了宇宙、社會、人生的客觀規(guī)律和基本法則,旨在勸誡世人止息向外求取之妄念,探索內在世界的奧秘,進而發(fā)現(xiàn)自己的真實本性。本書立足歷代名家注釋,融入自身人生體悟,以通俗易懂的現(xiàn)代語言,闡發(fā)《道德經》中的幽微義理,有助于讀者走進老子的思想世界,探尋生命的真實意
成書背景 中國早期社會由于生產力低下,科學不發(fā)達,先民們對于自然現(xiàn)象、社會現(xiàn)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現(xiàn)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因而產生了對神的崇拜,認為在事物背后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的存在,支配著世間一切。當人們屢遭天災人禍,就萌發(fā)出借助神意預知突如其來的橫禍和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后果的欲望,以達到趨利避害的目
《論語》是孔門弟子集體智慧的結晶。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論語》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chuàng)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并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清朝趙翼解釋說:“語者,圣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其實
周敦頤(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號濂溪,[14]謚號元公,道州營道樓田保(今湖南省道縣)人,世稱濂溪先生。周敦頤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文學家、哲學家。 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說》《太極圖說》《通書》(后人整編進《周元公
《道德經》馬王堆漢墓帛書本、任繼愈《老子今譯(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解讀重點分篇,注釋篇章要義。
列子,名御寇,亦作“圄寇”、“圉寇”,戰(zhàn)國鄭人。據(jù)《漢書·古今人表》,列子在韓景侯、魏武侯之間。錢穆在《先秦諸子系年》中認為,列子生卒年份當為公元前450年至公元前375年,先于莊子,故多為《莊子》所稱引。 列子確有其人。《漢書·藝文志》道家類載《列子》八篇,并自注:“名圄寇,先莊子,莊子稱之。”但今
荀子早年游學于齊國,因學問博大,曾三次擔任當時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學宮之長)。當時稷下學宮的主要思想家田駢已于齊襄王時故去,齊國需補充列大夫的缺額,荀子因此三次出任祭酒一職。后齊國有人詆毀荀子,于是便前往楚國,被春申君任命做了蘭陵(今中國山東省臨沂市)縣令。春申君去世后,荀子被免職,在蘭陵(今中國山東省臨沂市)
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典叢書-《道德經》精裝羊皮卷
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典叢書-《帛書老子德道經》精裝羊皮卷
本書精選《論語》的經典語錄353條,分為圣人孔子、孔門弟子、各抒己見、點評天下、個人修養(yǎng)、為政以德、仁者愛人、君子德行、孝親善友、詩文禮樂、德在日常等12個主題。書中每條語錄設置“原文”“注釋”“譯文”“點評”四個欄目,從字、音、釋義、背景拓展等方面進行了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