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9月備案書目中)本書收錄了中國道教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的畢業(yè)論文共計17篇,包括:黃信振,《清代羅浮山沖虛觀“潛藏”的戰(zhàn)略方案》;隋靜弘,《新媒體時代道教文化傳的傳播研究》;邱清輝,《<玄教大公案>;初探》;陳信暢,《李榮<道德經注>;修行觀初探》;陳信紫,《導引術的養(yǎng)生價值研
《道教學刊》為集刊,計劃每年出版兩期,其目標是探索國際共通的老學與道教學術話語體系,構建多樣性的道教學術新范式,引領國際老學與道教學術前沿,每期包括“學者訪談”“新史料”“專題論文”“動態(tài)與書評”4個欄目,本期包括《馬西沙訪談》《關公帥的湖南調查》《民國時期北京地區(qū)的關帝信仰》《從傳記到傳奇:金元全真仙傳的歷史書寫及仙
《全真道研究(第8輯)》是由山東大學趙衛(wèi)東教授主編的專門研究全真道的學術性輯刊,出版后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一致好評!度娴姥芯浚ǖ8輯)》為第八輯,共收錄文章14篇,內容為全真道思想研究、全真道教史研究、道教典籍研究及全真道學術研討會綜述等。
自明代正統(tǒng)年間編纂《正統(tǒng)道藏》以來,約六百年未從民間廣泛搜集道教文獻并進行編纂。本套叢書共二十輯,主要收錄各地民間得之于道壇、宮觀、乩壇、檔案館等的成冊未刊文獻,優(yōu)先收錄珍本、孤本、絕本文獻。本輯共收錄各地民間未刊文獻二百余種,種類繁多,涵蓋宗譜,道壇宮觀文獻兩大類,其中蒼南道教包含步庭堂、守真壇兩個道壇的文獻。內容豐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六朝南方神仙道教的史料、名實及其源流演變的辨析論證,二是論述神仙道教與文學(傳記、小說、詩歌)的關系。作者以豐富的文獻資料為依據,考辨細密,思理明晰。在很多問題的研究上,能突破前人而作更加深入的研究。
以往的明代道教史研究,將注意力聚焦于宮廷與道教上層精英的關系及其政治影響,而忽視了道教及其護教人群在明代地方社會中的廣泛存在。本書則將視角轉向明代分封于各地的藩王,在廣泛的田野調查和文獻梳理的基礎上,本書展現出,除了個人信仰的因素之外,資助道觀及其宗教典禮、豢養(yǎng)道士、整理刊刻道教典籍,成為明代藩王鞏固和展示影響力的一種
2018年5月19—21日,“生命道教暨卿希泰先生道教學術思想研究國際論壇”在四川大學舉行。會議由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主辦,中國宗教學會、中國道教協(xié)會、成都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四川省社科聯(lián)《天府新論》雜志社等單位指導。論壇主題包括兩大部分:卿希泰先生道教學術思想研究,以及“生命道教”的界定及闡發(fā)。 本次會議是為
《白云觀志(附東岳廟志)》記述了白云觀和東岳廟各方面的情況。在卷一白云觀小志中,作者引經據典考證了白云觀從唐代建立到清代的發(fā)展歷史。卷二白云觀記事,記述了歷代方丈、道士小傳、齋日、道觀之區(qū)別、授戒、道士之生活及宗規(guī)、方丈資格、經濟的狀況、道教分派。卷三諸真宗派總簿,共記八十六派。卷四白云觀碑志,收錄了明正統(tǒng)時至民國十七
《中國道教史》是中國第一部全面系統(tǒng)論述道教史的著作,它從探討宗教共同點出發(fā),論述了道教從東漢孕育誕生,直至近代近兩千年的歷史發(fā)展過程,涉及的問題包括道教的信仰與道術、戒律,道教的經典與宮觀,道教的派別與佛道關系等。展示了道教的歷史發(fā)展主脈,對于后世的道教學術研究影響深遠。全書以道教歷史發(fā)展為線索,闡明了道教在不同階段的
太白山宗教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太白神信仰是太白山宗教文化的緣起和底色,道教文化是太白山宗教文化的主體,佛教文化是太白山宗教文化的重要組部分,此外,儒教、天主教、民間信仰等是太白山宗教文化的重要補充,它們有機構成了太白山宗教文化的整體風貌!蹲诮涛幕悸/太白山叢書》通過對歷史文獻的梳理和考證,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