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正文和附錄兩部分,正文部分以鄭玄注解《周易》為研究對象,借助《周易鄭注》和《易緯鄭注》二書,采用表格與文字結合的方式,探求鄭玄闡釋《周易》所用的理論,并論述理論的淵源、演變以及對后世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對其所用理論的合理性進行評判。附錄部分為《周易鄭注》和《易緯鄭注》七種,在移錄原文的基礎上,?蔽谋,是正文字
一部儒學史便是一部詮釋史,既包括對五經四書的經典詮釋,也含著對孔子思想的義理詮釋。以孔門后學為代表的先秦早期儒學正是這一闡釋、詮釋歷程的開端。對孔門后學的儒學詮釋成果予以梳理,是糾正和彌補以往早期儒學研究基本呈現(xiàn)出“孔—孟—荀”三段論的化約式論述格局的缺漏。本書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孔門后學與孔子言行文獻的整理部分?
墨子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墨子創(chuàng)立的墨家學派是先秦百家爭鳴中的一個重要學派,時為顯學。墨子及其墨家在中國歷史上占據顯著位置,其深刻的思想獨樹一幟,影響深遠,是留給后世的一份寶貴遺產。墨子的尚儉思想最鮮明地體現(xiàn)了墨家學說的特色,亦是墨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豐富,觀點新穎,實踐性強,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形成產生
本書以仁學為儒家思想之精華,回溯仁學自孔子以來曲折發(fā)展的歷史,接續(xù)孔子仁學的源頭活水,集歷代儒家學者的仁學智慧,尤其彰顯孟子和譚嗣同弘揚仁學的貢獻,參考當代新儒家和儒學研究學者對仁學的思考,廣泛吸收諸子百家和西學之長,面對現(xiàn)今時代的種種問題,探索仁學的新理論形態(tài),提煉出新仁學的三大命題、十大專論。三大命題:以仁為體,以
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15個重要啟示。本書面向對中華文化感興趣的海內外讀者,特別是國內的年輕讀者,著重對其中關于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進行了闡發(fā)!盀檎缘隆迸c“政者正也”是儒家政治理論的兩個核心命題,而“德”與“正”更是主導傳統(tǒng)政治的主要理念。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儒家傳統(tǒng)
儒家是中國傳統(tǒng)學術的核心話題,近代以來又成為哲學、思想史、倫理學、文化研究等領域的重要內容。社會學對儒家的關注,在中國學術界應歸功于潘光旦,他偏重社會思想方面的闡述;在西方學術界則以韋伯的研究尤為著名。 本書的所有研究均基于對社會學本土化之思考,即堅持儒家的社會學研究既不走回國學,也不套用西方學術話語進行言說,亦不囿于
《荀子與古代哲學》是一本專研究荀子思想的書。作者側重在周公、孔子、孟子的思想傳統(tǒng)中,以先秦諸子做背景,重建荀子的思想系統(tǒng),其詮釋荀子各部分的思想,亦是以荀子的整個系統(tǒng)做底子,對每一部分的思想,都作過通盤的思索。本書共分七章。章解析荀子禮義之統(tǒng)系統(tǒng),第二章探討荀子天生人成一原則之構造,這兩章是荀子思想系統(tǒng)的核心,也是荀子
本書收錄了《周易》上經及下經,附有注釋、今譯。
中國是舉世聞名的文明古國,其光輝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已成為整個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隨著時代的進步,隨著探索自然、認知社會的觸角不斷深入,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迫切需要發(fā)掘傳統(tǒng)文化寶藏,汲取更多的智慧和精神力量,來進行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從而獲取成功。傳統(tǒng)文化經典很多,就存在一個輕重緩急和選擇的問題,不贊成搞什么百種或50種,
南方夫子言偃(前506-前443年),字子游,亦稱言游、叔氏,春秋末年吳地常熟人。言偃把儒家文化帶到江南,對中國文化格局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一洗其陋而歸于儒,其功不在泰伯下”,從此確立了江南文化“尚文”的基本走向。言偃對常熟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常熟有很多言偃遺跡,言子墓在常熟城內虞山東嶺,經歷代修繕,保存完好。城內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