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十章,在對法的基本理論進行闡述的基礎(chǔ)上,分別對我國現(xiàn)行憲法、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民事訴訟法、商法、經(jīng)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國際法與國際私法的主要內(nèi)容進行了闡述。
口才不僅是一種口才主體“自己思想感情”的表達能力,更是一種讓口才對象“欣然接受”的能力,是口才對象對口才主體的一種期待,是口才主體的一種責任。每一個人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都必須具備口才能力。當一個人在對他人說話時,聽眾對他就產(chǎn)生了一種期待,不僅期待說話者口語表達準確、思路清晰,而且期待“話語中聽”,這就是口才主體的責任
法律是什么——法哲學的思辨旅程
這是一部匯聚眾多當代阿奎那自然法研究者最新成果的論文集,作者為美國阿奎那問題研究的著名學者和頂級專家。這些論文按照四個主題予以編排。第一個主題是自然法的哲學基礎(chǔ);第二個主題是神學語境下的自然法;第三個主題涉及非常流行的新自然法理論;第四個主題是法律與政治。這些論文力圖在現(xiàn)代法律語境中復活阿奎那的自然法思想,多角度、深層
本書是吳經(jīng)熊先生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于美國的西東大學教書時,所寫成的可以謂為吳先生最為集中而純粹地論及他的法哲學思想的專門學術(shù)著作,體系嚴謹、法哲思紊密、內(nèi)容生動活潑,法律哲學和司法哲學、基督宗教思想兼及中世紀經(jīng)院哲學思想的自然法學論證、美國司法文化理解和中國哲學文化理解,都達到了一個糅合、大同和通匯的氣質(zhì)與旨趣的高度
本書分古代法律思想、中世紀法律思想、近代法律思想三編,共三十章。其中包括亞里士多道的政法思想、培根的法律思想、古典自然法學、英國的憲政思想、羅馬法學家、羅馬法學的復興等內(nèi)容。
《法律文化論叢(第4輯)》主要收錄法律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凡有關(guān)法律方面的物質(zhì)文化、精神文化研究作品皆在刊載范圍內(nèi),尤以精神文化中的制度文化、觀念文化為主。本論叢力求匯集所有研究古今中外法律文化的成果,并倡導今古相參、中西互證,秉承著視角新、話題新、觀點新的辦刊宗旨,力爭為讀者提供新科研成果。
如果說20世紀之前德意志法哲學的發(fā)展從根本上受到觀念論哲學邏輯的支配,那么從20世紀開始,則注入了一些新的要素。法哲學開始向兩個方向發(fā)展:一個是專業(yè)化,另一個是多元化。他們逐漸喪失了從總體上和宏觀上把握法律的能力。此種對于法的碎片化理解直接促成了一些爭鋒相對的“立場”。這些立場在德意志法哲學發(fā)展之初是不曾顯現(xiàn)的。它們各
《法律與社會論叢》由上海商學院法政學院主辦,是一本法學類的綜合性學術(shù)集刊,包括流通法律專題、網(wǎng)絡傳播與版權(quán)專題、法學探索、法學教育、法律實踐、社會治理、論文摘登等欄目,匯聚了法學理論界和實務界諸多專家的研究成果。
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系承繼東吳大學法學院而來。前輩業(yè)績,自然蔭庇今人,但全院師生,在以先賢為榮之余,更感使命重大,無一日或敢懈怠。自1982年恢復法學教育以來,勵精圖治,銳意進取,在教學、科研上取得了一系列優(yōu)異成績,業(yè)已成為當代中國法學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學院擁有齊全的法學教育體系,優(yōu)質(zhì)的法學師資隊伍,豐厚的法學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