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中記載的東周西戎應是一個復雜的族群,它主要由兩支不同的人群所構成,一支為西北地區(qū)土著族群,一支為北方草原地帶南下人群,這兩群人所使用的文化構成了東周西戎文化的主體,并決定了東周西戎考古學文化面貌的多樣性。由歐亞草原文化、中原文化和土著文化共同構成的東周西戎考古學文化,具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基因。在500年中,東周西戎人
本書為2017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喜馬拉雅深處的面孔’民族口述影像志”叢書之一,是冀文正先生20世紀50年代隨十八軍入藏后拍攝記錄的西藏墨脫地區(qū)門巴、珞巴民族紀實照片。通過口述的方式,冀老講述了珞渝地區(qū)的風土人情,按地域介紹了雅魯藏布大峽谷、金珠宗、墨脫宗、白馬崗等,并收錄了多則冀老先生在當地采集的民間傳說、口頭
本書為2017年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喜馬拉雅深處的面孔’民族口述影像志”叢書之一,是冀文正先生20世紀50年代隨十八軍入藏后拍攝、記錄的墨脫地區(qū)門巴、珞巴民族紀實照片。通過口述的方式,講述了門巴族、珞巴族的婚姻家庭、生計活動、節(jié)慶禮儀、民居服飾、信仰文化、藝術文化等,全方位地向我們介紹了墨脫當地的風土人情。書中還有20
本書是“石窟考古專題叢書”之一,以研究敦煌石窟與中西文化交流關系問題為立足點,以絲綢之路重鎮(zhèn)敦煌為中心,以中古時期粟特美術交流為基本觀察視角,通過保存于洞窟中與粟特美術有關的壁畫圖像資料,探討中古時期粟特人在敦煌石窟營建、敦煌歷史社會中的活動與貢獻,揭示了中古時期粟特人作為一個獨特的群體,在融入敦煌當地社會的文化、政治
本書主要反映了貴州文化的獨特之點,由引言、正文、附錄三個部分組成,其中正文部分包含了屯堡人的由來、石頭的屯堡建筑、古老的江南著裝、花燈與地戲、嚴密的宗族關系、獨特的“方言島”、重農、善商、崇敬的風尚、多彩的社會習俗、屯堡文化探幽、漢文化的一種特殊模式共十個方面的內容。
本書由“專論”“它論”“追思”三部分構成!皩U摗庇20篇文章,主要研究與屯堡文化有關的服飾、語言、建筑、習俗,并揭示了其獨特性的一面。“它論”有4篇文章,即《古夜郎沿革及其先民》《濮人僚人辨》《明清“紅巖古跡”考辨》《元雜劇盛與衰的再思考》,涉及民族學、歷史學、人類學、文學,正是因為有作為支撐,這些研究成果是在大量真
本書對羌族姓氏的起源、發(fā)展、衰亡、姓氏集四方面進行了論述,對幾千年以來出現在重要歷史典籍中的古代羌人的姓氏進行了整理和收集,并對現今居住于岷江上游地區(qū)羌人的主要姓氏進行了調查。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嶺南漢民系形成、發(fā)展的地理基礎;嶺南漢民系的演變;嶺南漢民系的歷史生態(tài)環(huán)境及資源;嶺南漢民系城鎮(zhèn)與交通的歷史發(fā)展;嶺南漢民系聚落與建筑文化;嶺南漢民系方言;嶺南漢民系風俗文化比較;嶺南漢民系宗教地理比較。
作為晚清進士和麗江歷史上的文化名人,和庚吉鮮為人關注,他的詩文研究基本上是塊處女地,無人問津。目前,只有和鐘華、楊世光《納西族文學史》專門加以論述。該書概述了和庚吉生平,介紹了他的詩歌主張,重點分析了和庚吉的詩集《退園韻語》,把和庚吉的詩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外地為官時期,告退還鄉(xiāng)時期。前一時期的作品主要關注了和庚吉對仕宦
作為民族多樣性、文化多樣性非常豐富的區(qū)域,云南從歷史上到今天始終處于對話的過程之中,具有無限豐富的文化對話、族群對話的社會事實。本書以西雙版納帕西傣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云南回族在遷移過程中,不斷與周圍的環(huán)境相適應,并不同程度地吸收與之相鄰的民族的文化,所表現出形態(tài)多元的回族文化。本書從帕西傣生活的語境切入,對帕西傣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