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點校所用底本為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雙紅堂文庫所藏閩雙笏廬本(以下簡稱“雙笏廬本”),參校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吳玉田本(以下簡稱“吳玉田本”)、民國十一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以下簡稱“掃葉山房本”)等,雙笏廬本卷六葉二十四殘缺,據(jù)吳玉田本補齊正文。
本書是一本在河南省“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比賽中獲獎選手的演講作品集,囊括了從2014年第一屆至2022年第九屆活動中,河南省所有獲獎選手的作品。本書從新聞工作者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中全面反映了新聞戰(zhàn)線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聞工作者在講好中國故事中反映了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在講述好記者好作風
本書內容包括:媽媽、小城往事、走向華北平原、老聶、欣逢盛世頌黨恩、砥礪奮進赴征程、憶加車、歸去來兮、阮郎歸、高原格桑花,他們會記得等。
本書收錄了魯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說,這些小說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中國社會的面貌,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藝術形象,總結了辛亥革命的歷史經(jīng)驗教訓,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批判了國民的劣根性,表現(xiàn)出了對民族生存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希望。
本書收錄了魯迅的《阿Q正傳》《傷逝》《孤獨者》《祝!匪钠(jīng)典之作。魯迅的小說創(chuàng)造出眾多經(jīng)典的文學形象,如《阿Q正傳》的阿Q、《傷逝》的涓生、《孤獨者》的魏連殳和《祝!返南榱稚麄兌即碇f時代的普通大眾。魯迅先生通過描寫他們的悲慘遭遇和內心的時代苦悶,以深刻的思想洞見,揭露國民的民族心理,批判傳統(tǒng)禮教的非人性,對
《場所》為李曙白自選文集。內分三輯:第一輯“白色的大鳥”,為散文詩卷;第二輯“無花果樹”,為散文、隨筆卷,收文16篇;第三輯“上帝的黑板”,為小小說與故事卷,收文23篇。入集詩文,多為曾公開發(fā)表過。同名散文詩《場所》(原刊《散文詩》2014年1月上半月刊),下分《劇院》《影樓》《車站》三首,作者在題記中寫道:“這個世界
本作品集共4卷,卷一《夜晚的鮮花》為小說、戲劇卷,卷二《夜與泉之歌》收入詩作200多首,卷三《另一場大雪》收入了散文,雜文,隨筆。卷四《蝶變集》收入了課題項目和主論報道。
本書為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xié)會聯(lián)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和中國礦業(yè)報編寫的反映中國自然資源系統(tǒng)工作的文學作品。書中匯編了自然資源作協(xié)會員在自然資源工作一線的所見所聞所感,以紀實文學、散文、詩歌、小說等文學形式集中展現(xiàn)了中國的地大物博和自然資源人的奉獻和成果。書中既有全國知名的作家的代表力作,也有一線工作的青年新銳的精心構作,
本書分雜感之什、雜議之什、雜考之什、雜詠之什、聯(lián)語五部分,收錄作者四十余年在學術論文之外的創(chuàng)作。具體內容包括:商錫永先生瑣憶;學問越大越寬寬容——深切懷念胡厚宣先生;選堂先生與中山大學之夙緣;取精用弘儀態(tài)萬方——選堂先生古文字研究之于書法;從幽默到沉默——選堂先生諧趣散記等。
本書分短篇小說、散文、詩歌幾部分,內容包括:母子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