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前往云貴地區(qū),從自身的專業(yè)角度進行采風考察的分享與記錄。全書分為云南騰沖、云南大理、云南瀘沽湖、云南元陽、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和貴州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興華鄉(xiāng)高排村苗寨6個部分,包含兩百余幅珍貴的實地拍攝圖片,角度新穎,立意獨特。
本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生態(tài)美學視野下的侗族河歌研究(批準號:15XMZ092)成果,也是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民族學院流域文明與族群互動系列研究成果之一。本書將侗族慣有的詩意生存方式置放于河歌歌俗中進行分析,揭示河歌與人及其生活的關系,從而實現(xiàn)對河歌的生態(tài)審美研究和民族學人類學研究。具體而言:本書首先勾勒了其他侗歌
本書以“中華民族”及其音樂為主要研究對象,采用偏向于人文主義的研究取向,突出心理現(xiàn)象的社會特質(zhì),力圖從更廣闊的學科視野,更深的層次對中國人的音樂審美心理的內(nèi)部結構、活動方式和外化形態(tài)等作相對全面的探討,構建具有中華民族自身特色與個性的音樂審美心理學。全文共分八章,分別對音樂民族審美心理學的學科構建的預設、中國人音樂審美
這是一部本填補空白的學術基礎研究。禪門中人關于音樂的論述,至今尚未引起學術界的關注,都未被學界引入相關論著之中。禪宗音樂美學思想是禪宗美學思想、中國漢傳佛教音樂美學思想、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的組成部分,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華美學精神的一個組成部分,但至今,對它的文獻發(fā)掘、整理,還未起步,對它進行理論研究,還十分薄弱。
清商樂與清商曲辭論集
人類為什么需要音樂?音樂從何而來?作曲家如何捕捉樂思,寫就令人感動的作品?運用何種音樂語言呈現(xiàn)其獨特的心靈世界和宇宙觀?交響樂團如何將作曲家呈現(xiàn)在樂譜上的樂思奏響?在怎樣的時刻,樂音*終成了打動人心的音樂?久石讓,作為一名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嚴肅思考、真誠書寫,將這一冊在繁忙作曲、指揮、演出空隙中寫就的音樂手
本書是將適合兒童身心發(fā)展的音樂游戲內(nèi)容進行可視化開發(fā),形成的一本有 文字、有圖、有二維碼視頻的實用圖書。書中包括8個分類100個游戲,既有節(jié)奏、 律動、指揮、音符與音樂記號等與音樂學科相關的知識類游戲,也有開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 力的情境表演類游戲,還有讓學生釋放天性的身體感受類游戲,另外還加入了聲勢 類游戲。如果您對某一個游戲
本書選擇了20世紀以來在中國不同歷史階段創(chuàng)作的并以愛國主義為表現(xiàn)題材的音樂作品為研究對象,結合每部作品產(chǎn)生的特定時代語境,通過對作品內(nèi)容及相關創(chuàng)作手法的解析與闡述,力圖使這些在中國近代社會生活中產(chǎn)生了廣泛且深刻影響的音樂作品凸顯出其在當下中華民族復興進程中的積極且現(xiàn)實的意義。
當今,我國音樂藝術院校所教授的中國音樂史課程有幾個不同的層次。一、全國11所獨立建制的音樂學院中音樂學系所教授的中國音樂史課程,其主要是培養(yǎng)音樂學人才,被視為專業(yè)必修課之一,要求教師在講述音樂史時,必須闡述這些史實的史料依據(jù)與出處,讓學生了解與思考其深層的理論問題。二、為獨立建制音樂學院里除音樂學系之外的其他系的學生,
《欽定曲譜(套裝全二冊)》由清王奕清等撰。是編詳列宮調(diào),首卷載諸家論說及九宮譜定論,一卷至四卷為北曲,五卷至十二卷為南曲,而以失宮犯調(diào)諸曲附于末卷。譜中分注孰為句孰為韻,又每字并注四聲于旁,其入聲字或宜作平作上作去者,亦皆詳注。一展卷而可得妝聲歸韻之法。其所采辭章并于諸家傳奇中擇其語意雅馴者,而于舊譜訛字間附考訂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