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相配合,便成了四書之一,是討論古代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讓百姓仁愛敦睦、明理向善。全書分上中下三篇,全新注析解讀,從普通讀者視角出發(fā);與實際生活結合,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立德樹人的教科書。本書圖文并茂
本書作者從物化入手,齊同地看待萬事萬物,從而洞悉事物生成變化的方式,試圖窺見其中蘊藏的世界的秘密,并讓我更加接近一個真實的莊子。
莊子研究與古典文學評論
本書主要是依據(jù)《老子》帛書本和漢簡本,辨析《老子》原書的形態(tài)和主要思想,如“上德不德”“無為”等概念,從而對唐玄宗的老子注疏給予反駁。全書包括十四篇論文,之前發(fā)表在《弘道》雜志、《中州學刊》、《光明日報》(國學版塊)等!独献印,戰(zhàn)國竹簡本、秦至漢初帛書本和各種今傳本,其間歧異特多,作者以簡本、帛本互證,按自己的理解重
莊子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自然主義的主要初創(chuàng)者,其哲學觀點早于西方哲學200多年,也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辯證法系統(tǒng)核心內容建設者之一。莊子提出的“人與自然”的應用哲學關系表現(xiàn)為批判精神;“人與社會”的關系表現(xiàn)為價值重塑、應用實踐;“人與人”的關系表現(xiàn)為守弱貴柔與智慧辯證。本書是依據(jù)《莊子.雜篇》中的十一篇文章,按照“導論、原文
從《逍遙游》、《齊物論》到《天下》篇,“物”一直是莊子哲學思想的核心概念。本書借助中西哲學會通的視域,從《天下》篇的物論入手,由物判別諸家思想,進而揭示莊子物論中關于人與己、人與他者、人與物、物與物,以及萬物與道的多重多樣的關系,澄明莊子對個體性的證成路徑。被視為先秦學術思想總論的《天下》篇,是理解諸子思想特別是老莊思
書稿提出荀子是主張“性樸”論而非“性惡”論,性惡是荀子后學的主張。作者通過文本分析,出示大量證據(jù)表明荀子其實主張“性樸論”。《荀子·禮論》的名言“性者,本始材樸”是性樸論的再明確不過的表述。在漢代董仲舒以前,沒有任何思想家提到荀子性惡的說法。從“性樸論”?
《道德經》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智慧的結晶,習近平早在主政浙江期間就引用《道德經》中的名句“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2013年3月,習近平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lián)合采訪時指出,領導者要有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態(tài)度!爸未髧缗胄□r”也是出自老子《道德經》,其內涵就是簡約治國。從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智慧,并把其推陳出新,形
《周易》既是占筮之書,也是西周建國的歷史記錄。由于屏蔽了一些關鍵信息,使得《周易》記載的西周建國史若隱若現(xiàn)、撲朔迷離。但《周易》在每一卦中都設置了解開此卦的信息密碼。本書以這些信息密碼與《尚書》《周禮》《儀禮》《禮記》《詩經》《國語》《史記》乃至《竹書紀年》等文獻相互參證,把《周易》記載的從古公亶父遷岐至周公東征百年間
本書將《論語》的理論框架比作一棵樹,將“仁德”“學習”“政治”“孝悌”“禮樂”“君子”六個方面與樹的不同部位相對應,利用思想背景解讀文本,利用文化背景提升思辨能力,讓《論語》不再“難讀”“難背”“難講”,提升學生文言文學習能力,提升師生國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