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兩周青銅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青銅匜的研究簡史、定名與功用、型式分期、組合關系、地域文化風格、與相關器類之間的關系、起源與消亡等方面的考察,力求在系統(tǒng)收集整理兩周青銅匜資料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對這類重要青銅禮器的研究與認識。
《長沙五一廣場簡與東漢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是清華大學出土文獻中心召開的“五一簡與東漢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的會議論文集。論文集以五一簡為主,但不限于五一簡,不少論文討論了里耶秦簡、走馬樓西漢簡、西北漢簡、走馬樓吳簡等簡牘,深化了對秦漢法制史研究、經(jīng)濟史、地方行政制度、文書學、古文字、書法史、西北邊塞等多領域的認識。
故宮珍貴文物藏品數(shù)量大,品類豐富,堪稱國內博物館界之最。本書精選兩岸故宮博物院珍藏的逾百件國之重寶,分為陶瓷、青銅器、玉器、書法、繪畫等模塊,文物年代從古老的夏商周直至百年前的明清,橫跨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歷程。對故宮的文物珍寶,六位國寶守護人維護與典守長達半個世紀,他們親訴自己研究國寶的趣味心得,思考文物背
歷史文化遺跡的數(shù)字化保護一直是我國研究和發(fā)展的重要領域,這對于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紀錄、傳承和保護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各科研院所對于古建筑數(shù)字化重建,較為先進的技術是采用全景圖熱點技術、全景圖自動生成技術以及虛擬現(xiàn)實和增強現(xiàn)實技術。實現(xiàn)具有交互性、自動生成三維全景圖、增強三維全景圖和社交分享功能。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物聯(lián)網(wǎng)
本書精選洛陽唐代墓志120方、高清拓片150件,按照志主葬年排序,每方墓志均配以包含葬年、書體、規(guī)格、撰文、書丹、鐫刻等信息的文字說明,每方拓片介紹了志主生卒、歷官資料,還介紹了拓片書法藝術特征。書中拓片全面展示了唐代洛陽書法藝術的社會整體水平和生存狀態(tài),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書法作品盡收眼底,許多墓志填補了唐代書法資料
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規(guī)劃與保護研究
2019年6月,永樂宮壁畫保護研究院在開展永樂宮搬遷資料整理工作時,發(fā)現(xiàn)近百件與永樂宮歷史有關的古籍文書。2020年,南京博物院受山西省永樂宮壁畫保護研究院委托,對其中6件(套)紙質一級文物進行保護與修復。2021年5月,項目組完成了全部保護修復任務,本書即為該項目的文物修復報告。全書共分13章,內容包括6件(套)文物
本書全面而翔實地總結了文物保護學的基礎內容,包括與文物相關的基本概念,文物的分類,文物的價值,文物的材質與制作工藝,文物的病害類型與成因,文物保護和修復理念、原則的發(fā)展歷程,文物保護的基本方法,文物保護工作者的職業(yè)操守等。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是理解文物保護學的基礎,也是從事文物保護工作的“敲門磚”。筆者旨在為文物保護相關
中和窯為燒造清白色瓷器的古代窯址,位于廣西藤縣藤州鎮(zhèn)中和村,始建于宋代。2013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者以歷史文化的視野,通過豐富的中和窯瓷器標本圖片,以及帶有人文色彩的講述,對中和窯的發(fā)軔、沿革、品類器用、燒造裝飾工藝、文化特征、文化價值、產(chǎn)品流布等進行了梳理和分析,拓寬了廣西陶瓷發(fā)展史,為研究我國古代外銷
畫冊,“報父母恩重經(jīng)變”絹畫原出自敦煌莫高窟藏經(jīng)洞,后經(jīng)捐贈入藏甘肅省博物館。絹畫高182厘米,寬127厘米,是敦煌藝術作品中唯一有明確紀年的佛說父母恩重經(jīng)變相,保存也最為完好,故而極為珍貴,是國寶級文物。本書以全面與局部展示相結合的手法,力求盡可能全面地展示“報父母恩重經(jīng)變”絹畫的全貌。對絹畫各部分如說法圖、經(jīng)變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