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記錄吳家瑋在美國由學術轉向大學行政工作時期人和事。此期吳家瑋沖破美國上層對華人的玻璃天花板,成為美國大學的第一位華人校長。以回憶錄形式記錄從教研轉向行政工作的經(jīng)歷,穿插對大學管理的評述,對美國學界狀況的介紹。
本書是吳家瑋在美國物理學博士畢業(yè)后從教的階段的工作生活經(jīng)歷。將個人的人生在社會大背景下展開敘述,有如一部以作者為主角的電視劇,鋪展出作者在美國求職、教學、科研和生活的經(jīng)歷,涉及美國的社會生活的學界生活,是了解美國學界好讀物。
本書作者自幼酷愛薩克斯音樂,師從饒世偉、陸廷荃先生。她依靠精湛的技藝和靚麗的外型,將爵士樂的自由熱情與演奏者性感熱辣的舞臺表演融為一體,被譽為“中國樂展女王”。曾參加比賽、演出達3000余場,曾奪得2017亞洲(澳門)國際音樂節(jié)亞洲金獎,也曾參加“中國達人秀”“中國夢想秀”“2011星光大道”等大型綜藝節(jié)目,合作過的藝
《里下河的女兒》是作者馮大生和他的家族成員以散文體裁創(chuàng)作的回憶文編,多角度塑造了一位平凡但充滿智慧大愛的農村婦女形象,文筆自然樸實,具有較為濃厚的地域特質、鄉(xiāng)土氣息,展現(xiàn)了馮氏家門這一鄉(xiāng)村家族所具有的堅韌不息、樂觀生活、熱情待人的家風。家風是家庭成員世代遵守的共同價值、集體認同與家族文化,具有言傳身教的特點。家風體現(xiàn)在
本書是一部回憶錄,道盡民國上海藝壇的各種逸事奇聞。丁悚是漫畫家丁聰?shù)母赣H,他不僅是一位創(chuàng)作頗豐的畫家,還是一位美術教育家、藝術活動家,因此他在清末民國時期,在藝術界交識人物之廣、閱歷之豐富,都是很少有人可比的。1944年至1945年間,他為《東方日報》撰寫“四十年藝壇回憶錄”專欄文字,記述清末民國藝壇軼事掌故甚詳。這一
這本書稿是蔡若虹先生的一本回憶錄;貞浟怂诒几把影仓,在上海的那段時間是如何在各位革命人士的鼓勵和幫助下走上革命道路的歷程。本稿由20篇文章組成,作者充滿激情地回憶起自己30年代在上海亭子間里自己的生活,奮斗和那個特殊的年代,那些革命志士是怎樣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為新中國的誕生做出犧牲的。作者正是通過在上海的那段經(jīng)歷
本書是由掌握緬語和英語的翻譯家嚴修瑩撰寫的回憶錄。作者是新中國成立后培養(yǎng)的第一代緬語翻譯,20世紀五六十年代曾擔任國家領導人的緬語口譯,改革開放后從事聯(lián)合國文件的英語翻譯工作。作者參與和見證了中國和緬甸發(fā)展中的一些重要活動,并始終關注相關動態(tài)。本書語言平實,內容豐富,既有作者本人的所見所聞,也有相關人物的逸聞趣事,同時
本書圍繞作者的體育攝影生涯和心路歷程,追憶了自己體育記者時期的采訪報道經(jīng)歷,回溯了運動員背后的故事與夢想,重溫了中國體育史上諸多難忘的“第一次”,生動詮釋了奧運精神,展現(xiàn)了一位攝影人的奧運情緣,彰顯了中國從體育大國走向體育強國之路過程中,不斷崛起的大國實力。
本書是李伏伽前半生的回憶錄。書中不僅回顧了作者的人生歷程,還將二十世紀上半葉四川社會的風貌人情也一一展現(xiàn)。作者出生于川南小城馬邊,與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不同,這里地處群山之中,民族雜錯。民國以來,由于中央權力消隱、地方自治力量薄弱,鄉(xiāng)紳、袍哥、軍閥、土匪,各種力量此起彼伏、你爭我奪,軍閥混戰(zhàn)也在這個蠻荒小城中頻頻上演。在
2020年是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建系110周年。為了回顧北大中文系的發(fā)展變遷,重溫幾代學人的身姿與風采,共同探索和創(chuàng)造中文人的未來,中文系策劃了中文學人系列主題專訪“我與中文系”,并將訪談文字集結成《四海文心:我與北大中文系》。此次參與專訪的38位學人,既有白發(fā)滿鬢仍心系學科的老先生,也有忙碌在講臺與書桌之間的中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