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編纂這部工具書,最初只是希望為對中國政治制度史的學習和研究作一些基礎性的工作。1985年,當我們應安徽教育出版社的約請之后,才重新全面修訂了編纂計劃,希望把這部辭典編成集中國歷史上歷代職官之大成的綜合性專業(yè)工具書。為此,我們除組織中國古代史、中國政治制度史專業(yè)的碩士研究生之外,還特別邀請了一批從事斷代史研究的學者一
朕惟三代而後,治功莫盛於唐,而唐三百年間,尤莫若貞觀之盛。誠以太宗克己勵精圖治於其上,而群臣如魏徵輩感其知遇之隆,相與獻可替否以輔治於下,君明臣良,其獨盛也宜矣。厥後史臣吳兢,採其故實,編類為十卷,名日《貞觀政要》。有元儒士臨川戈直,復加考訂注釋,附載諸儒論說以暢其義,而當時大儒吳澄,又為之題辭,以為世不可無,其信然也
《清代巡臺御史巡臺文獻(繁體版)》以巡臺御史的巡臺文獻為整理與研究對象;從散見于清代官方檔案、地方志書,以及巡臺御史的文集中,搜集整理巡臺御史在巡臺期間留下的重要文獻。
1985年4月,我在碩士生二年級時,與鄭定、田小梅兩位同學到涼山彝族地區(qū)進行了十數(shù)天的社會調查,合寫了《涼山彝族地區(qū)家支組織的考察報告》,作為調查總結。我利用涼山彝族習慣法的材料,又寫了《從涼山彝族習慣法看研究少數(shù)民族習慣法的意義》一文,投稿幾個刊物,未被選用。后投稿《比較法研究》,接受賀衛(wèi)方先生的建議,題目改為《對涼
凡明馮夢禎《歷代貢舉志》一卷,明張朝瑞《皇明貢舉考》九卷(附《貢舉紀略》不分卷),明張弘道、張凝道《皇明三元考》十四卷,清黃崇蘭《增補貢舉考略》五卷首一卷(《明貢舉考略》二卷、《國朝貢舉考略》三卷),清陳國霖《國朝貢舉年表》三卷!稓v代貢舉志》敘歷代貢舉之制,雖不無缺漏,然亦有簡明扼要之勝!痘拭髫暸e考》和《皇明三元考
本書是中國古代元朝至清朝五種翰林文獻的整理匯編。五種文獻分別是:元·五惲撰《玉堂嘉話》、明·廖道南撰《殿閣詞林記》、明·張位撰《詞林典故》、明·張元忭撰《館閣漫錄》及清·朱珪等撰《皇朝詞林典故》。前言詳盡描述了中國古代翰林制度沿革,并從理論上予以比照、概括,頗有學術價值。該書主體工作是對五種文獻進行校點,再排版,以符合
中國科舉取士制度肇始于隋,確立于唐,完善于宋,至明清而臻于極致。二十四史中,編纂《舊五代史》者先創(chuàng)立《選舉志》,隨后《新唐書》、《宋史》、《金史》、《元史》、《明史》皆設立《選舉志》,迄今未被列入正史的《清史稿》也設有《選舉志》,加在一起,就成所謂“七史選舉志”。歷代之《選舉志》并非只矚目有關科舉(科目)的內容,學校教
制舉屬科舉取士科目之一,通常是由天子制詔并親試舉人,用以擢拔特殊人才,又稱特科、制科、大科、賢良科等。因制舉由天子主持,待遇優(yōu)渥,名臣碩彥,多出此選,故自唐以來即頗得士人重視,古代載籍亦留存了豐富的相關史料。《歷代制舉史料匯編》一書,即在普查相關文獻基礎上,對這些史料進行較為全面而系統(tǒng)的清理。全書分《正編》、《附編》兩
本書包括:歷史淵源、殊途同歸、百幫入“海”、粉墨登場、青出于藍、風云際會、誰為“幫”狂等10章內容。
元朝政府在總結前朝統(tǒng)治經驗的基礎上,對云南進行了一元制下多層次的設置!对颇险䥇^(qū)設置及相關行政管理研究》就元代在云南的常規(guī)行政設置,宣慰司體系的設置,專門管理機構的設置,土官土司的設置,宗王設置以及南部邊疆藩屬地區(qū)的設置等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在此基礎上,《元代云南政區(qū)設置及相關行政管理研究》進一步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