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關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揚州評話的全新研究成果,全書對揚州評話的發(fā)展歷史,從表演、流派、書目、書場、聽眾等多個維度進行宏觀的梳理和微觀的學術透視,同時關注了揚州評話的海外影響,通過搜集與整理其海外影響的軌跡與成就,完成了揚州評話傳播史的研究。全書材料豐富,視域寬闊,學術見解深刻,在多個方面有突破意義。
《祭祀與儺:中國貴州“撮泰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套裝上下冊)》由中國儺戲學研究會編,書稿約70萬字,圖片約100幅,收錄論文50余篇,內容主要圍繞“帶有原始特征的儺戲雛形”、首批第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撮泰吉”展開,分析了戲劇文本、音樂、舞蹈、服飾、面具、儀式、歷史、文化內涵等,兼及國內其他地區(qū)的儺戲、儀式的介紹、研究和
戲曲常識
本書講述了有關魔術的基本知識,包括遠古的蹤跡、眼花繚亂的魔術、魔術表演、通關密語、魔法世界的信仰、魔術同盟、魔術師中的魔法師、魔術的價值、化學魔術DIY等內容。
《戲曲研究》雜志由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主辦,創(chuàng)刊于1957年,1980年復刊,是當代戲劇史上創(chuàng)辦*早的戲曲學領域學術雜志,為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集刊。王馗主編的《戲曲研究(第99輯)》所設的欄目廣泛涉及戲曲研究的多元領域,主要包括特稿戲曲文化深度訪談戲曲史論戲曲劇種 非遺保護學術動態(tài)等欄目。
本書借助大量圖文資料,從歷史淵源、藝術特征、代表性劇目和著名藝術家等方面,系統(tǒng)而生動地向讀者展示了柳子戲的形成、發(fā)展和現(xiàn)狀。通過閱讀本書,人們能全面了解柳子戲,從而重新認識并更加喜愛、關注這一劇種,使它盡快擺脫“鮮為人知”的局面,這也正是作者的初衷與使命。
《吳梅:詞學通論中國戲曲概論》是一代詞曲大師吳梅先生介紹詞學基本知識及詞學發(fā)展史的經典作品。吳梅先生系統(tǒng)地介紹了詞與音樂的關系、詞的作法以及歷代代表性詞人詞作,并對唐五代至清代詞學的源流傳承和諸大家詞作的利弊得失做了精當?shù)狞c評。
《圖說秦腔》分為上下兩冊,共約500千字,400多幅插畫,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從秦腔的歷史淵源、秦腔的藝術特色、秦腔的舞臺表演、秦腔的表演藝術、秦腔的舞臺美術、秦腔的傳播和影響,以及秦腔演藝社團、秦腔名家等方面講述了秦腔的歷史和現(xiàn)狀,展示了秦腔的藝術魅力。該書內容豐富、形式新穎,配以大量珍貴史料圖片,對挖掘陜西文化資源,
《意象生成戲劇和電影的意象世界/北京大學藝術學文叢》選入作者顧春芳近十年來比較有代表性的戲劇、電影以及其他藝術學論文三十五篇。內容包括戲劇基礎理論、戲劇評論、電影評論,以及對其他藝術和美學問題的思考,大致涵蓋戲劇學和電影學的基本理論和重要美學問題。這些文章總體上思考和研究藝術的意象生成和美感問題。
《阿甲戲曲筆記(套裝共2卷)》為我國戲曲理論家、導演阿甲先生的遺稿,是他從1959年起至1994年所作的戲曲筆記,共近四百篇。在這些筆記中,阿甲先生對中國戲曲表導演藝術進行了深入而充分地思考,而他所發(fā)表的諸多具有代表性的戲曲理論研究論文均能在這些筆記中找到理論思考來源。可以說,從這些筆記中我們能清楚地看到這位戲曲理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