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研究對象為著名音樂史學家達爾豪斯,其中標題中的“理論”是指達氏對音樂史學元理論的反思和探究,“實踐”則指其對具體課題的研究和歷史寫作。全書主體分為上、中、下三篇,共七章。上篇“理論篇”即第一章,主要圍繞達爾豪斯對音樂歷史哲學的反思;中篇“實踐篇”包括第二章至第五章,從思想觀念、藝術(shù)問題、社會建制三個方面審視達爾
本書除了對音階、和弦和裝飾音的演奏訓練之外,還附帶著訓練多聲部織體、力度層次和對比、雙手均衡發(fā)展、琶音技術(shù)等等;調(diào)性方面相對簡單,均控制在三升三降之內(nèi)。在各類練習曲中,專注于音階、和弦演奏技術(shù)的練習曲著實鮮見,而該作品集集音樂性、專項訓練于一身,并將其完美地融合在一新,是此中的佳作。
本書探討了一個頗受關(guān)注的話題:古典音樂在當下全球化的文化生態(tài)中應該扮演怎樣一種角色,作者以犀利生動的語言展現(xiàn)他的多維思考,論證古典音樂的特質(zhì)與價值,剖析認識誤區(qū),構(gòu)建理解階梯。
本書共8章,分別為認識大提琴、關(guān)于大提琴演奏的基礎知識、演奏前的準備、左手技巧訓練、右手技巧訓練、兩個八度的大調(diào)音階和琶音訓練、雙手技巧訓練集大提琴二重奏入門訓練。教程基礎理論知識介紹圖文并茂,文字講解通俗易懂,技能知識的學習,除了四個八度的音階、琶音練習外,還編入了相關(guān)音程和五聲音階的單、雙音等練習,使學習者通過練習
本書緊緊圍繞音樂教學的三元素:音樂、教師、學生展開論述,分別就高校音樂教學的理論基礎、教學方法與模式、教學過程與評價、教學技能的實踐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并對高校音樂教學現(xiàn)狀進行分析,然后以此為基礎提出了高校音樂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策略,以期能夠推動高校音樂教學水平的提升。本書注重將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的基礎上,全面吸收了該學科課程
本書系一部口風琴的演奏教程。書稿面向小學階段的學生,圖文并茂,內(nèi)容上深度融合教材曲目,選擇《拉鉤鉤》《美麗的黃昏》《放牧》等兒童熟悉的歌曲,通過音階練習、琶音練習、視奏能力訓練、節(jié)奏訓練、音樂基礎知識等模塊化內(nèi)容,讓孩子們從零開始輕松學習口風琴。書稿實踐性強,時間安排上與自然學期相對應,按照每周一課的進度進行,讀者在一
本書以國家級非遺項目塔爾寺花架音樂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音樂現(xiàn)象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和交流變遷。上篇著重從文化生態(tài)背景、歷史淵源、參與人群、燈會場地、活動準備、燈會流程、酥油花制作、花架音樂本體分析、非遺保護與傳承等角度研究花架音樂的文化內(nèi)涵;下篇通過將花架音樂與河北承德、遼寧阜新、內(nèi)蒙古、北京雍和宮以及山西五臺山等地的同類樂
本書編寫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和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為目的。本教材從音樂美學以及音樂審美的角度出發(fā),闡述了音樂藝術(shù)和音樂審美的本質(zhì)與特征,以提高學生對音樂審美實踐的整體性認識。書中還包括樂理基礎知識,并適當安排思考與練習的內(nèi)容,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掌握和運用樂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在國內(nèi),《小奏鳴曲集》作為一本教材在教學中使用甚廣,它也是一本由短小作品銜接大型作品的過渡教材。這幾年,大部分鋼琴教師都在使用最早引進普及最廣的小奏鳴曲集,是由美國G.Schirmer公司出版的路易.科勒選編版本。這本教材的曲目大部分學生都如雷貫耳,例如:克萊門蒂的D大調(diào)奏鳴曲,莫扎特的簡易奏鳴曲K545(第一樂章),
本書始終圍繞“交響音樂”這一核心,讓西方音樂史中的重要作曲家依次登場,并選擇他們最為重要的一部交響音樂作品進行賞析。此外,為了知識的系統(tǒng)性與可視化,特意在每一講的開篇配有體現(xiàn)主旨內(nèi)容的思維導圖;每一講后面還設置了“拓展思考”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