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譯本是一個跨語言、跨文化的翻譯現(xiàn)象,其外國語譯本的翻譯是屬于跨國、跨語言和跨文化的文化對話。這一現(xiàn)象需要文化闡釋學和文化解構主義的闡釋和解讀。需要探討兩種文化的對話和交流。這一跨文化闡釋現(xiàn)象是比較文學譯介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我們需要從多學科角度論述四大名著譯本的詞匯、語法、修辭、審美、文化、接受和傳播等綜
本書稿著眼于當今山東行政區(qū)劃,以明清小說相關描寫為基本依據(jù),適當結合史志記載和一定的田野考察,對明清小說中的山東城市,主要是濟南、青州、泰安、濟寧和聊城,進行了系統(tǒng)考察與分析,并及登州、德州、濟州、曹州、沂州、萊州等其他一些古今城市。內容包括明清小說所寫這些城市的地理環(huán)境、人物故事、經濟活動、民俗風情等,以及某些人物與
清代女性詩歌總集是指清人編刊的以女性詩人詩作為選錄對象的總集。清代是我國女性文學高度繁榮的時期。相應地,這一時期選錄女性詩人詩作的總集之編纂也是盛況空前。據(jù)初步統(tǒng)計,明清以前專門收錄歷代女性文學作品的總集加起來不足十種,而有明一代選錄女性詩文的總集就多達三十八種。至清代則達到繁盛狀態(tài),僅筆者經眼的選錄女性詩人詩作
本書立意含愛國、廉潔、誠信、寬容、孝悌、好學、和諧、和平等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作者從經典詩詞切入,以歷史文獻為主依據(jù),通過歷史人物故事,用通俗易懂、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講述這幾種民族精神的傳承及歷史意義、時代價值,讓讀者在詩詞的藝術美感中,接受心靈的洗禮和精神的熏陶。本書選取人物典型多為大眾認知度比較高、流傳度比
桐城派是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引領者,是北京大學精神的主要締造者,也是新文學的拓荒者。桐城派學者在中西文明的撞擊中,有的從古典走向現(xiàn)代,有的則在輸入吸收外來文明的同時依然守望著華夏的根脈。本書全面闡述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桐城派,展示了桐城派學者在國步艱危時代,秉持中體西用的基本觀念,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積極參與中國的現(xiàn)
《西廂記》是我國古代家喻戶曉的經典劇作。本書以全本《西廂記》為主體,從人物形象、語言魅力、主題意象、藝術結構等方面展開多元的作品導讀,對劇作中的時代文化、人物性格、心理變化等進行了生動細致的情境式賞讀,緊扣經典與文化,將文學與文化有機融合,生動地詮釋解讀了《西廂記》及古代戲劇的特點,使本書既能有效地契合大學生及大眾的認
用講故事的方式講述唐朝詩人命運 小學生也能輕松讀懂唐詩智慧精髓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唐詩自誕生以來千年不衰,至今豐富滋養(yǎng)著中國人的心靈,各種解讀唐詩的作品層出不窮,既嚴謹扎實又輕松有趣的經典讀物卻十分罕見。傳奇文化學者、作家馬未都,自幼癡迷文學,尤喜唐詩宋詞,如今他著作等身,但在他的案頭床頭,始終常備唐詩
本書作為面向古典詩歌愛好者的讀物,力圖起到傳播、普及古典文學的作用。在詩史篇部分,理出了一條中國古典詩歌起源、發(fā)展的脈絡,向讀者展示了從先秦奴隸社會到清末封建社會結束,不同時期、不同體裁詩歌產生的社會背景,介紹了各個時期部分著名詩人及其重要作品的風格特點;在詩魂篇部分,獨樹一幟地歸納概括了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同體裁詩歌的精
本書以唐詩這一古代文學的高峰為對象,選擇了35首名家名篇進行解讀。選目基本上環(huán)繞著為人熟識的《唐詩三百首》,再加上一些未被蘅塘退士選入,卻在今天還比較流行的名詩,按照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詩人,選擇其有代表性的詩篇。通過這本書,作者帶領讀者觀察唐代詩人創(chuàng)作的狀態(tài),感受唐代詩風的變化發(fā)展,鑒析詩人靈魂深處的律動,以及探索創(chuàng)
本書首次全面而系統(tǒng)地整理漢賦用《詩》文獻,詳細而深入地論述漢賦用《詩》的經義內涵和詩性品格,討論以經尊賦、以經豐賦、以賦傳經三類問題,從歷史演變的角度和中西理論契合的高度,揭示了許多不為人所注意的詩賦源流之間的問題,進而提出了一系列新穎、獨特而又言之成理的觀點,為學界帶來新的實質性的結論,彌補現(xiàn)有研究的諸多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