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注本二十四史》是對中國古代正史進行大規(guī)模校勘、注釋的文獻整理項目。旨在通過校勘和注釋,形成一套能夠反映當代學術水準、為史學研究者及普通閱史者提供學術助益的二十四史權威版本。《今注本二十四史》項目全書設總編纂一人,執(zhí)行總編纂二人,另設學術領導小組總體督導?偩幾霝橹麣v史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張政烺先生
該書為近期中國社會歷史學術前沿的成果,共收錄論文4組專題論文,一組書評,共20篇文章,包括:社會治理、社會文化史、社會經(jīng)濟史、日本的中國社會研究及學術述評和書評等內容,資料豐富,論述嚴密,能夠為相關方面的研究提供線索和借鑒。主要圍繞兒童與老年、日常生活與物質文化、醫(yī)療社會文化等方面展開,另外還有關于日常生活史的研究述評
《中國簡史》是呂思勉寫作的一本中國史入門讀物,用通俗簡潔的語言講述了中國五千年歷史脈絡。全書內容深入淺出,條理清晰,備受名家推崇。一經(jīng)出版,就受到讀者熱烈歡迎,首版重印近200次。
本書是作者多年來從事中華文明歷史探索與研究的理論結晶。本書的探尋內容,主要是以紅山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為背景,以盤古大帝為起點,以盤庚最終離開遼西為終點,大約1800年歷史。
《蠡測集》所論大都是關于中國文學和文化的大時段研究。所謂“大時段研究”,頗似所謂的“宏大敘事”,但后者帶有西方現(xiàn)代主義色彩,容易將歷史的發(fā)展簡單化。袁先生認為,“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化宛如浩瀚的大海,本書也不過是以蠡測!,因以“蠡測”作為書名。其中有些文章是作者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和《中華文明史》全書總緒論,或某一段文學
《形象史學》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辦的中文學術集刊,所收論文主要以中國古代歷史上各個時期不同形式的物質文化為研究對象。集刊打破學科界限,在唯物辯證法的指導下,將歷史學、考古學、藝術史等學科的共性和特殊性結合起來,將中國古史研究中的考據(jù)法與圖像學、新文化史等方法論結合起來,從多角度、多層面來梳理人類文
本書是中國海洋大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集刊,由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出版,以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包括地方文化)為主要研究對象。本書設經(jīng)學研究、思想史研究、詩文研究、小說戲曲研究等8個欄目,收錄《京師大學堂的課程改革與“學堂經(jīng)學”形態(tài)》《北宋慶歷之際士人的“道”之“統(tǒng)”系追求及詩歌書寫》《法辦與寬宥:古代中國血親復仇
本書是“拿得起放不下的通俗史”系列的又一新作,延續(xù)了通俗講史的一貫風格。但在角度選取上獨樹一幟,更多的是從一些新奇刁鉆的角度重新審視歷史。本書除了從中國正史中尋找讀史的刁鉆角度,還另辟蹊徑、別出心裁地從國外歷史中找尋中國歷史的蛛絲馬跡,并與中國正統(tǒng)歷史對比印證,往往能得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歷史觀點,既好玩又漲知識。刁鉆
袁英光先生(1925-1997),江西樂安人,是著名的中國史學史和隋唐史研究專家。1925年7月28日(農歷六月初八)出生于樂安縣太平區(qū)谷崗鄉(xiāng)谷崗村的一個小康之家。早年相繼求學于崇仁縣立初中(1939-1943)和江西心遠中學南城分校(1943-1946)。1948年秋,至上海入讀大夏大學歷史社會學系。1952年畢業(yè)于
《這就是中國:中國日常文化(中葡對照)》能幫助我們熟悉中國普通百姓的生活習慣,接觸到中國諸多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只有通過《這就是中國:中國日常文化(中葡對照)》中這些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才能真正地了解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從人際交往到就業(yè)和收入,從民間習俗到信仰和傳統(tǒng)象征物,從家庭、飲食到中醫(yī)、戲曲和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