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緒論及13章,內容包括:明代戲曲文獻收藏及刊刻情況;趙琦美生平考略;脈望館書目與趙琦美藏書;趙本古今雜劇流變聚焦;趙本關漢卿雜劇校錄及考述;趙本馬致遠雜劇校錄及考述;趙本其他元名家雜劇考校舉隅等。
本書是一部熟語學研究專著。熟語是漢語詞匯體系中十分獨特的存在,熟語學主要是研究熟語的結構、規(guī)律、理論,同時從文化、認知、社會、心理、語用等不同視角探析熟語。英雄傳奇小說是明清小說中的重要流派,借鑒了大量民間傳說和說唱文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清時期的詞匯特點和文化面貌。本書共分四章,選取了英雄傳奇水滸系列、說唐系列、說
本書全面梳理中國網絡文學發(fā)展情況,作者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xié)會詳盡分析了網絡文學的發(fā)展環(huán)境、產業(yè)現(xiàn)狀、作品與作者分析、用戶行為及未來趨勢,收錄了關于網絡文學媒介轉型、IP運營、國際傳播和版權保護的學術研究文章。從多維度出發(fā),剖析了網絡文學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生存策略,揭示了IP產業(yè)鏈的構建與運營模式,探討了網絡文學如何跨越國
本書點評了東西、孫甘露、李洱、蘇童、王蒙、莫言、張煒、格非、劉震云、麥家、阿來、王安憶、賈平凹、陳忠實、余華15人的小說。
本書共八章,內容包括:魯迅、文學研究會影響下的鄉(xiāng)土小說,創(chuàng)造社影響下的自我小說及其浪漫主義、現(xiàn)代主義特征,太陽社與后期創(chuàng)造社的“革命小說”,新感覺派和心理分析小說,社會剖析派小說,京派小說,七月派小說,后期浪漫派小說。
本書從“五四”以來文學運動和社會運動之間動態(tài)關系的背景出發(fā),將李長之的文學批評和文化批評結合起來進行研究,但重點并不在于提供整合性的認識,而在于如何把握李長之批評特色背后更為縱深的歷史脈絡,從批評的角度切入對20世紀上半葉文化實踐中重大問題的再思考。本書通過對與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相關的歷史語境的考察,力圖給予中國的浪漫主義詩
本輯收錄中國詩學新近研究成果,包括《湖南省圖書館藏<復初齋詩集>稿本考論》等詩學文獻學論文,《形象心境程式:杜甫疾病與詩歌書寫的多維考察》《由唐音入宋調論歐陽修與詞體演進》等詩歌史論文,《離騷、楚辭二分源流考》《七古三平調是怎樣創(chuàng)制的》《從詩膽與詩骨論島瘦說的詩學內涵》等詩學史論文,《第一部對朝鮮時期杜詩學作綜合研究的
本書以李洱小說的知識分子敘述脈絡為中心,將其放置于現(xiàn)代小說的源流中探察,圍繞聲音打開李洱小說的復雜面向,勾連起言說方式、知識話語、文本建構等廣闊的話題空間,呈現(xiàn)其小說聲音與不同對象、維度之間的對話關系,展示李洱文學世界中聲音的藝術以及對于當代文學的貢獻。
唐代園林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藝術發(fā)展上都取得了巨大進步,形成了有機統(tǒng)一的園林景觀體系,唐代是園林完成審美建構的關鍵期。同時,唐詩保留了大量的構園史料,唐代文人的景觀審美及其詩歌吟詠在唐代園林景觀的審美建構中有著重要的美學意義,唐詩是景觀審美生成的重要促發(fā)媒介。本書圍繞“唐詩”“園林景觀”“審美建構”展開,分析了唐代園林
中國傳統(tǒng)傳記因蘊藏豐富史料、偉大人格與民族精神,是賡續(xù)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作為古典文學、學術史視閾下的傳記研究,本書以西學東漸前后為切入點,并非將近三百年之大變局簡單分為前與后,而是以西學東漸前后的傳記之爭為起點,呈現(xiàn)古今對傳記諸多維度的爭論,著力探尋西學東漸前,中國傳統(tǒng)傳記體用特征及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