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出版正值2024年馬王堆漢墓文物出土50周年之際。馬王堆醫(yī)學文化依托世界知名歷史文化遺產(chǎn)和地標馬王堆漢墓,是湖湘地域中醫(yī)藥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成為湖湘中醫(yī)文化和中華文化國際招牌的重大潛力和價值。加大馬王堆醫(yī)學文化相關(guān)著作翻譯力度,借助傳播媒介努力使馬王堆醫(yī)學文化符號化、形象化、跨文化化,將有助于將其打造成為亮麗的“
岐山是周文化的發(fā)祥地,周文化中所包含的各種典章制度、禮樂制度和思想道德規(guī)范,影響了周以后近3000多年的中華文化史,傳承好、傳播好周文化意義深遠。本套叢書分為“勤廉卷”“德行卷”“誠信卷”“家風卷”“教育卷”“孝道卷”“禮儀卷”“人物卷”八卷內(nèi)容,深入地挖掘研究了周文化的時代內(nèi)涵,豐富了周文化的時代價值,對推進周文化創(chuàng)
杭州孔廟同設于官學學宮,因宋至清官學的歷史地位,受到歷代帝王的高度重視。他們常常親灑翰墨,加以頒賜,學官奉請刻于碑石,廣澤儒林。如今碑林中珍藏的御書石刻幾乎都是據(jù)歷代御書墨跡摹刻而成的原石,為全國罕見,其中又以南宋為最。為研究和傳承“宋韻文化”,切實做好碑刻文物的價值挖掘工作,本書以杭州孔廟碑林藏“南宋御書石刻”為主題
瓦當為建筑物檐頭筒瓦前端的遮擋,上面多有花紋或云龍狀,作為裝飾之用。本書是一部全面講述中國瓦當、磚石歷史及其特色的圖書。從發(fā)現(xiàn)最早的西周晚期的半圓形瓦當、秦漢以后流行的圓形瓦當,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中國磚瓦出現(xiàn)了眾多的種類。并具有深厚的美學內(nèi)涵。本書按照瓦當?shù)念愋,將全書分為文字瓦當、畫像瓦當、條形紀年磚等十章,從歷史
本書是一部講述銅鏡歷史及其特色的圖書。始見于青銅時代早中期的銅鏡,自戰(zhàn)國大量出現(xiàn),歷兩漢、魏晉、唐宋,直到明清,幾乎貫穿整個中華文明史。本書分為十章,首章從鏡的起源、分類、功用等角度介紹鏡文化,第二至十章則以年代為序,介紹先秦、秦漢、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的銅鏡,每個時代均選取有代表性的銅鏡,進行較為詳細的專題介紹。書中
本書為深圳博物館聯(lián)合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館共同舉辦的“平城晉陽——山西出土北朝文物精品展”展覽配套圖錄,共收錄山西出土北朝鎏金銀器、陶瓷器、石棺床、響銅器、陶俑等文物共計200余件(組)。
2004年12月17日,因跨湖橋遺址獨特的文化面貌和豐富的價值內(nèi)涵,“跨湖橋文化”被正式命名。2024年恰逢“跨湖橋文化”被正式命名20周年,跨湖橋遺址博物館開展了20周年成果展,并把20周年成果展的內(nèi)容收錄于此書中。書中介紹了20年來跨湖橋考古新發(fā)現(xiàn),有上山遺址、小黃山遺址、橋頭遺址、荷花山遺址、下湯遺址、井頭山遺址
浙江省博物館藏有甲骨文字計410余片,這些甲骨雖數(shù)量不巨,卻不乏精品,孤片、罕見片均見,文字內(nèi)容也極為豐富,有卜祭祀先王、征伐、田獵、年成、風雨、旬、疾病、王出入等多方面內(nèi)容,涉及大乙、大甲、祖丁、祖辛、祖乙、婦好、婦妌等人王、后、貴族。商代上層社會的各方面都在這些甲骨文字中有所反映,是研究商代歷史、甲骨文書法的一手珍
敦煌學是世界顯學,其文獻具有重大的歷史、考古、藝術(shù)和社會價值。除了分藏英、法、俄國國家圖書館以及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四大收藏地,散藏世界和國內(nèi)各收藏機構(gòu)的敦煌文獻也相繼披露。但各地敦煌文獻,或無完整的全彩圖版公布,或僅有目錄和敘錄,為推動新時代的中華民族文化發(fā)展,適應新時代的敦煌學研究,全面整理出版敦煌文獻成為亟待解決的問
梁上椿,字西樵,又稱巖窟梁氏,山西定襄縣人,所著《巖窟吉金圖錄》是繼《巖窟藏鏡》后又一重要青銅器著作,全書分上下兩卷。上卷為彝器篇,共收錄器物66件,下卷為兵器、車馬器、雜器卷,共收錄器物76件。梁上椿編輯《巖窟吉金圖錄》的初衷是有感于中國青銅研究仍注重商周葬器,“對于兵器、車馬器、雜器則仍缺”,希望有學者能進行“兼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