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面向7~12歲孩子的中國歷史啟蒙讀物,講述了夏朝和商朝從興起到滅亡的主要故事:家天下、太康失國、少康中興、盤庚遷都、紂王酒池肉林……本書從孩子的閱讀習慣出發(fā),語言淺白簡練,故事生動,使久遠的歷史變得鮮活立體。在歷史故事主線之外,還穿插豐富的小欄目,如想一想我愛做研究知識小站一起看國寶等
本書是面向7~12歲孩子的中國歷史啟蒙讀物,講述了從西周時期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忍辱負重奠定王朝基業(yè)的姬昌、墻倒眾人推的牧野之戰(zhàn)、勞模攝政王周公、分封制下穩(wěn)固的金字塔結構、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周幽王版的狼來了。本書從孩子的閱讀習慣出發(fā),語言淺白簡練,故事生動,使久遠的歷史變得鮮活立體。在歷史故事主線之外,還穿插豐富的小
何為城? 中國最早的城出現(xiàn)于何時? 為什么說作為圈圍設施的城不限于城墻? 城池為何而建,如何興建? 大都無城體現(xiàn)了怎樣的文化自信? …… 人類從穴居到走向開闊地帶,再到筑城而居,城垣從無到有又消失,歷史上象征著文明的每一步,偉大而深刻,沒有比城更有煙火味道,更能給人以認同感和歸屬感了。有關中
春秋之世,王室日衰,群雄爭霸,強者存,弱者亡。亂世中,齊桓公、晉文公,何以取威定霸?華督、南宮萬,因何弒君殺人?流傳已久的趙氏孤兒故事,雖早已膾炙人口,又是否符合歷史真實?著名學者黃樸民,積三十年學養(yǎng),重歸《左傳》文本,歷數(shù)史料掌故,于人性幽微處細讀春秋史,帶讀者重回那個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時代。
《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內(nèi)容豐富,文字優(yōu)美。它保存大量當時人們的言行和社會狀況,又記載了當時各國的史事,是了解先秦時代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典籍。本書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國語》校點本,逐卷全部翻譯,并加有重點字詞的注釋。譯文準確流暢,使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讀者能夠順利閱讀。
《尚書孔傳參正》是王先謙最為經(jīng)典的一部經(jīng)學著作,是清代有關《尚書》學的一部集大成之作。王先謙對《尚書》今文學、古文學各自的淵源與流變進行了詳盡的考辯和梳理,其中有他對前人學術成果的吸收和整理,也有他本人的學術見識和考據(jù)所得。全書共36卷,成書于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是王先謙集解類著作中最成熟、最完備的一種經(jīng)學著作。
本書主要內(nèi)容包括:周幽王之死;周平王遷;都鄭伯克段于鄢;鄭莊公小霸;大義滅親;楚國崛起;鄭國內(nèi)亂;衛(wèi)國慘;齊桓公得國;管仲拜相等。
"《讀春秋》系列近百萬字,講述從東周周平王起到越國滅吳,約300年的春秋歷史故事。系列分為三個部分:伯業(yè)、中原、華夏。當時,社會秩序正在由“周禮”向“霸業(yè)”過度,周禮經(jīng)過幾百年的運行已不能代表社會規(guī)范,約束不了社會秩序。歷史逼迫“周禮”進行改變,必須由1.0版本向2.0版本演變。 《讀春秋•中原》在第一部
本書主要介紹了從一萬多年前中華大地上首次出現(xiàn)人工培育水稻的神農(nóng)時代一直到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的先秦上古歷史,時間跨度超過一萬年。其中,對西周以前的歷史,采用將古籍傳說與考古發(fā)現(xiàn)交叉對應的方式,在梳理傳世古籍文獻敘事脈絡的同時,以考古發(fā)現(xiàn)加以佐證、補充和修正。
考據(jù)學(TextualCriticism)乃中國古典學的一大傳統(tǒng)與遺產(chǎn),其在現(xiàn)當代學術體系中仍然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本輯集結新時期以來《文史哲》雜志所刊發(fā)的優(yōu)秀考據(jù)論文,廣泛涉及政治(包括官制)、經(jīng)濟、軍事、歷史編纂、中西交通、人物事件等多個領域。這些文章視角獨特、史料翔實、方法縝密、結論可靠,其中多篇歷經(jīng)數(shù)十年,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