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套以回憶或紀念文章為主體的大型史料性歷史文獻圖書。本書以20世紀初中國近代歷史為背景,以辛亥革命前后發(fā)生在中華大地上的重大歷史事件為節(jié)點,以全國政協編輯出版的部分辛亥革命文史資料、地方政協編輯及專家學者編寫的一些辛亥革命文史資料、中國政協文史館藏辛亥革命部分手稿等歷史文獻為依托,全方位、寬領域、多層級、多視角地描
中國文化自覺的當下,在跨文化及比較文學形象學視野下的中國形象研究成為學界持續(xù)關注的熱點,尤其西方的中國形象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日本的中國形象研究也在逐步展開。在此基礎上以較長時段的日本人游記為材料開展形象學研究成為可能。十九世紀四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間,進入清末的中國和進入幕末明治時代的日本關聯日益密切。這
全書以百余萬字的篇幅,生動地勾勒出自袁世凱朝鮮發(fā)跡,至張學良東北易幟,前后33年波瀾壯闊、風云變幻的歷史,堪稱中國版的《光榮與夢想》,甚至展現出更多迷人與激動人心的歷史面貌。本書形象地刻畫了一大批軍閥與政客的歷史群像,揭露大量鮮為人知的隱聞秘事,軍頭武夫里穿插著舞文弄墨的冷幽默,陰謀算計里隱藏著顛撲不破的人性,處處都是
今天的中國究竟從何而來?現代中國何以能避免多族群帝國崩潰和分裂的命運,建立一個高度有效且長期穩(wěn)定的國家?其疆域構成、族群組合和政權形態(tài)具有何種歷史合理性與獨特性?今后的中國國家能否繼續(xù)維持既大且強的格局?本書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以上極具挑戰(zhàn)性的問題。 本書是一部視野宏大、新見迭出的中國近現代史著作。全書主要圍繞對現代中國形
《中國百年變革的思想視角》聚焦從清中期到20世紀初期的百年歷史,對這個變革、斗爭不斷的時間段中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做出梳理和分析,作者提出一些不同于主流觀點的看法,對這段歷史進行了全新的闡述。本書由三個部分組成,以不同的篇幅,或詳或略地關注到了鴉片戰(zhàn)爭、英法聯軍戰(zhàn)爭、戊戌變法,清末變革與立憲、民初政爭、五四思想運動等重大
北洋軍閥起于清末,盛于民國初。袁世凱死后,北洋集團分化為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和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各方勢力相互攻訐,北京政壇群龍無首。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錕等在總統(tǒng)府走馬燈般上臺下臺;張勛復辟、曹錕賄選、北京政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國會解散了重組,重組后又解散;在短短的十余年間,竟有三十八屆內
《1913,中國華北見聞》是瑪麗.岡特一生中重要的著作之一。這本書1914年出版于倫敦,是一本比較全面、客觀地介紹民國初年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歷史、風土人情、山川河流的好書。一百多年來,再版無數,是包括澳大利亞人在內的西方人早了解中國的教科書。
本書是作者近年來閱讀近代報刊資料時,挖掘的鮮為人知的掌故軼聞的結集,講述了眾多近代人物鮮為人知的野史掌故,史料豐珍,頗有風趣。作者長期致力于江浙一帶文化歷史、風土人物的鉤沉發(fā)掘,對于近代以來各個方面的掌故,十分熟悉。書中所用材料均自舊書舊報中挖掘,有資料之獨特性,寫作的素材都是前人從未提及的獨家段子。書中所載掌故,皆娓
本書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近代以來抵御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推翻反動統(tǒng)治、實現人民解放的歷史,更好地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更好地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怎樣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怎樣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怎樣選擇了改革開放。本書的編寫以全國高校統(tǒng)一使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本書按照《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材(2021版)每個章節(jié),結合膠東紅色文化資源和紅色故事,劃分為十二個專題。每個專題包括教學目的和要求、問題導入、膠東故事、故事解析、實踐教學運用以及練習題和參考書目七個部分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