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綜合運用歷史人類學和芝加哥學派人文區(qū)位學的理論和視角,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城的歷史進行了整體研究,呈現了看似小小“孔道”的巴塘在其城市發(fā)展歷程中所發(fā)揮的多元文明交匯與“大通”的作用。本書通過描繪巴塘民族互嵌的整體社會生活、挖掘民族地區(qū)城市作為方法論單位的重要意義,詳細呈現了巴塘的文化復合性和開放包容性,有助于
本書以蒙文通學術與行事為線索,呈現晚清民國學界由“今古”至“經史”,再轉入“漢宋”的淵源脈絡。蒙文通以今文學為根底,因事明制,儒史相資,對漢宋、今古、經史乃至中西文化問題構建了一套迥異于時、大與世殊的解釋。以此為憑借,既能掲示經史分合與近代學術轉型的復雜性,又能啟發(fā)中國固有學術現代轉化的有效路徑。
《中國歷史研究院集刊》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貫徹“雙百”方針,突出原創(chuàng)性、厚重性、系統(tǒng)性和思想性,重點收錄史學理論和史學史、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等領域優(yōu)秀學術成果,特別是發(fā)表學術期刊無法承載的長篇文章。本書是總第9輯。
《北大史學》是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主辦的學術集刊,創(chuàng)辦于1993年。本集刊是歷史學學術性刊物,涉及史學各個領域,特別強調前沿性、專題性、跨學科和國際性。從第21輯開始,《北大史學》將以“專號”和其他文章相結合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面前。所謂“專號”,即每輯均有一組圍繞同一主題或某一領域的專題論文,這些主題可以圍繞新內容、新材料、
本書是對章學誠文論的研究。以“史法論文”為核心,主要考察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一)章學誠的“校讎之學”在文論中的運用,聚焦于其文學史觀、文集觀、文體觀的特出之處;(二)章學誠以敘事文為中心的“文史之學”;聚焦于他如何以“敘事之文”統(tǒng)合文史,又如何以“史家之文”革新敘事文法;(三)章學誠文論與時代的互動;聚焦于“私人作傳”
《中國史學史》一書是金毓黻先生始撰于1938年,1939年定稿,1944年由重慶商務印書館出版。此書“征引資料較富,編排清楚,敘述嚴謹,縱控自如”,是作者比較滿意的著作,在規(guī)模、內容、體例和撰述宗旨等方面,都堪稱為中國史學史研究的創(chuàng)始之作。在本書中金毓黻先生首次接
2011年,歷史學門類分為三個一級學科,分別是:中國史、世界史和考古學。歷史學考研的專業(yè)細分要求輔導書同時進行必要的調整。本書是專門解析中國史考點的輔導書,擬以中國歷史發(fā)展時間為綱要,分朝代、大致按專題的形式全面解析中國史考試要點,書后附有歷史年表,方便考生迅速查找相關歷史事件,同時總結近二十年高校中國史考研真題的主要
本書是作者十余年品讀史書的心得體會。全書共包括約50篇文章,篇幅短小精悍、簡明扼要。文章篇名如相較、緩急、激之、異同、固辭、識量、而已、便之、嚴重等,或借用古語為題,或自行凝練為題,均是兩字,言簡意賅,且多從史書中提煉而來。本書內容以品讀二十四史為主,富有故事性,又兼顧對其他史書如《左傳》《戰(zhàn)國策》的品評等。
本書意在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重大理論問題作專題式的研究,選取唯物史觀的若干基本理論范疇作為觀察視角,透視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理論成就。即從生產力、所有制、生產方式、階級關系、社會形態(tài)、民族問題等不同維度,還原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者接觸、理解和運用相關理論范疇,并由此構建中國歷史理論的過程。這種專題式的
金毓黻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文獻學家,其著作《中國史學史》《遼東文獻征略》《長春縣志》等在我們史學史、方志學領域產生了較大影響,特別是其著作《靜晤室日記》與清趙翼《廿二史札記》、清顧炎武《日知錄》類似,都是治學札記,反映了其治學軌跡及思想演進,共169卷,約500余萬字。這些著作中包含諸多史學評論,為我們深入認識金毓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