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對百年新詩中具有一定影響的詩人的研究,涉及從五四時期到當下具有特色和影響的詩人。在詩歌發(fā)展中,文本是確認詩歌成就的根本依據(jù),而文本的創(chuàng)造者(詩人)在文本創(chuàng)造過程中往往會經(jīng)歷諸多復雜的藝術與心理過程,本書所選的詩人都是在新詩史上的不同時期具有較大影響的詩人,作者通過文本細讀的方式對他們的作品進行深度解讀和討論,由此
實力派豫軍作家群中代表人物之一的墨白是我國當代著名小說家。本書將墨白的小說創(chuàng)作置于20世紀外國文學的宏大視野中,有選擇地擷取了卡夫卡、博爾赫斯、胡安?魯爾福、馬爾克斯、加繆、略薩、伯恩哈德、赫拉巴爾、福爾斯、西蒙、品欽、納博科夫、帕慕克、普拉東諾夫、石黑一雄等14位外國著名作家以及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為參照,加以比較闡釋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元明清蒙漢文學交融文獻整理與研究》(批準號:16ZDA176)的成果。作為蒙古族建立的統(tǒng)一封建王朝,元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游牧農(nóng)耕二元文化、蒙漢二元文化碰撞為劇烈、交融為深入的時代。元代詩歌作為蒙漢民族文化交流的媒介和紐帶,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本文在繼承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運用詩史
本書以晚清民國的旗人及其文學為研究對象,將其置入政治、經(jīng)濟、社會、軍事乃至國際關系的關聯(lián)性語境中,展開跨文化、歷史與區(qū)域研究的對話;體察旗人在時代語境中經(jīng)歷的情感、思想、身份認同與美學追求的嬗變,闡發(fā)旗人文學的普遍性意義。百年的蟬蛻蝶變,敞開旗人的敘事與抒情、心靈世界與精神空間,從國語騎射到滿漢一家,從旗民分治到中華民
唐詩研究經(jīng)久不衰,成果汗牛充棟。倪健著作的最大特色在于歷史性地還原詩歌的物質存在,并以此啟發(fā)讀者思考“經(jīng)典”生成的歷史過程。詩不再是固定的字符,而是有特定視覺、聲音,甚至位于特定地點的“物體”。本書以唐代詩歌的物質生命為核心,梳理“唐詩”復雜交錯的口頭、書面?zhèn)鞑ミ^程,進而揭示中古時代文學繽紛駁雜的文本現(xiàn)實。今天,唐詩以
本書以晚清科幻小說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幾部代表性作品的細讀,考察晚清的知識精英們?nèi)绾闻W習現(xiàn)代的歷史觀、科技觀、時空觀,并將其運用于探索未來、太空、心靈等未知事物,由此發(fā)現(xiàn):他們夢想著汲取新知以革新本土文化,同時以本土智慧批判并超越殖民主義。這一融合中西的努力將他們引向對大同世界的描繪,而這些描繪中種種出人意表的奇異情
《清末民初小說理論資料》收錄了1897—1916年間的小說理論資料近三百篇,這一時期的小說理論既豐富又貧瘠,說它豐富是因為提出了許多有意義的命題,說它貧瘠,是因為這些新命題大都沒有很好地展開論證。但這些蕪雜淺陋的命題,包孕著無限生機,某種程度上昭示著20世紀中國小說的發(fā)展方向,也表明觀念變革的艱難。編者沙中取金,選錄了
本書是第一部全面研究宋代學記文的學術專著,從學記文的起源、成立、開拓、衍變、傳播和接受等角度,梳理宋代學記文的文體發(fā)展和藝術流變。全書堅持“文學”和“文體”之研究本位,一方面將學記文作為文學作品進行考釋和解讀,另一方面則打通學記文內(nèi)部的文體界限,以呈現(xiàn)其較為明晰的文體特征和形態(tài)嬗變。在文獻考證、文本闡釋和文體分析等方面
本書以馬丁(Martin)等人的評價系統(tǒng)為理論基礎。評價理論認為語言的評價資源是由態(tài)度、介入和級差三個系統(tǒng)構成,態(tài)度系統(tǒng)指對交際參與者或過程進行情感和價值評價的語言資源,包括情感子系統(tǒng)、判斷子系統(tǒng)和鑒賞子系統(tǒng);介入系統(tǒng)是關于評價主體的語言資源,分為自言和借言;而級差系統(tǒng)是關于評價強度的語言資源,分為語勢和聚焦。以《三體
本文由緒論、正文、結語、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作者試圖厘清《青史演義》的史料來源,梳理尹湛納希對多種史料的引用借鑒,闡釋《青史演義》的創(chuàng)新編纂。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文獻學,史料學,文學闡釋法的模式研究為主,在文獻史料研究的基礎上,采用了編纂學,比較文學理論,敘事學,詩學研究等方法!肚嗍费萘x》成書于清朝末期。尹湛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