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重點關注19世紀以來,以英語為載體的西方學界,對中國古代詩話系列文本的譯介與闡釋、論述等研究,F(xiàn)共計有近百部詩話被英語世界研究者介紹、關注,其中又有53部被不同程度地進行英譯。通過以縱向視角梳理英語世界中國古代詩話的傳播現(xiàn)狀,并在此基礎上收集整理不同研究者針對不同朝代詩話的相應英譯文本,從而進一步考察研究者們對一系
《唐詩百講》由蜚聲海內外的“學界詩人”羊春秋先生在多年講稿基礎上精心打磨而成。作者匠心獨運,把唐詩中的代表性詩人、群體、體派、事件、詩論等總結為一百講,每講用一兩千字的篇幅闡述一個主題,既有“唐代是我國詩歌發(fā)展史上的黃金時代”等總論,也有“‘詩豪’劉禹錫”等專論,還有“李白、杜甫詩歌比較”等合論,形式靈活,章法井然,語
《詩意人間》從茫茫詩海中精心擇取90首經典古詩詞進行講解,以時代為次,將詩人一一排列?v讀之,觸摸詩歌發(fā)展脈絡,建安風骨、大唐氣象、兩宋風韻,盡收眼底;橫讀之,叩問詩人心靈深處,造訪他們看過的風景,體味他們內心的悲喜;更有豐富的古代文史知識隨處可見,信手拈來,人事、風俗、節(jié)令、器物、格律、辭章…&hell
本書說介、探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形式之一春聯(lián)。首章,春聯(lián)與春節(jié)源流關系,揭示春聯(lián)產生和存在的社會生活和社會心理基礎。二章,春聯(lián)的起源、發(fā)展演變、本質屬性和影響,揭示春聯(lián)的本質屬性、特點及其基本意義。三章至五章,春聯(lián)與文化、語言、書法藝術的關系,旨在揭示春聯(lián)諸屬性特點。末章,旨在揭示春聯(lián)的基本功能和以人文、社會
身為詩人和教授的作者從自身出發(fā),聯(lián)系許多作品和人物,在《認領與重構》-書中談及并討論了當代詩歌和當代文學以及大學人文教育中人們所關心的諸多熱點和焦點問題,議論風生,文采飛揚,既充滿創(chuàng)見、鞭辟入又親切幽默、輕松可讀。本書分為三部分,談及作者自身詩歌創(chuàng)作歷程,討論了當代詩歌創(chuàng)作中存在的問題,評價了部分優(yōu)秀詩人的是個作品,并
六盤云高,長河靜流,在文學地理現(xiàn)場水上寧夏考察新中國文學的地方經驗,觸攜你一個詩人成溫柔、成深情、成細收、成熱忱、成靜穆的生命體驗和審美顯現(xiàn)。在時代語境里考量一百多位寧夏詩人的精神遇合,從歲月滄桑與時代頌贊、寒上風物與人生情志、家國情懷與文化書寫,后鄉(xiāng)土時代的悲辛觀照、玫瑰花冠與心靈的倒影、先鋒姿態(tài)成日;o事等路向上
武俠小說,尤其是作為通俗文學的一種獨特類型的長篇武俠小說,到清代開始定型,并在民國時期得到極大的豐富和發(fā)展,1949年以后這一創(chuàng)作類型在中國內地(大陸)出現(xiàn)了消歇,而在港臺地區(qū)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并成為極富于中國文化和文學意味的一種文學創(chuàng)作現(xiàn)象。改革開放后,港臺新派武俠小說傳播到內地(大陸),在中國內地(大陸)甚至形成
本書以中國兒童繪本為例,以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和社會符號學為指導,探索語言和圖像符號系統(tǒng)在多模態(tài)繪本概念、人際和組篇等意義建構方面的協(xié)同互補,關注兩者所激活和表征的意義總量差異及語義賦值異同。本書是研究中國語境下多模態(tài)話語中圖文關系的一次積極探索,為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和圖文互補研究的本土化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
本書所載,是作者從浩如煙海的中國古籍里所擷取的一些堪稱童話的愛情故事。這些故事,或講述人神之戀,或講人鬼之情,主角或神或妖或鬼,事跡亦幻亦真;故事或講述對愛情的然諾或背棄,或講歷經磨難而獲得愛情的奇遇,抑或偶入仙境與仙女的結緣,等等,極富想象色彩又充滿著哲思。為了便于讀者更好地閱讀和欣賞這些久遠的愛情故事,本書對一些有
本書系統(tǒng)總結了內蒙古自治區(qū)1947年到1966年(特別是1949年到1959年)民間文藝搜集整理工作,包括從事民間文藝搜集整理工作的重要當事人的實踐活動,以及不同體裁作品的搜集整理、翻譯和推廣情況。內蒙古民間文藝搜集整理工作在全國具有示范意義,通過此項研究,本書對當時民間文藝搜集整理工作的思想、原則與方法進行了探討,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