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內(nèi)容包括:印度佛教文獻中阿阇世王故事體系總覽、印度佛教文獻中拯救阿阇世王主題、《沙門果經(jīng)》諸版本中的阿阇世王懺悔歸依故事、阿阇世王未來成辟支佛預言等。
本書介紹了藏傳佛教活佛轉(zhuǎn)世制度中逐步形成的歷史定制、宗教儀軌、金瓶掣簽及其法律依據(jù),并進一步介紹了轉(zhuǎn)世制度背后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表現(xiàn)。本書的結(jié)構(gòu)基本上是按照藏傳佛教活佛轉(zhuǎn)世宗教儀軌中從活佛圓寂開始到靈童坐床和培養(yǎng)結(jié)束涉及的各個宗教程序來設計排序的。分為“魂歸九天的天梯”“黑帽法師的驚世之舉”“護身符中的轉(zhuǎn)世遺囑”“誰選擇
本書所釋校敦煌唐草書《大乘起信論略述》,卷上以英藏斯二四三六為底本,以法藏伯二一四一背為校本;卷下以法藏伯二〇五一為底本,以斯〇一二五為校本。卷上三二七行以下至卷下,見于《大乘起信論廣釋》卷三、卷四、卷五,用作參校本。敦煌唐草書《大乘起信論略述》為曇曠對佛教經(jīng)典的注疏、解釋,大多為孤本,也無傳世資料作為印證,具有極高的
本書收錄了唐敦煌草書本《大乘百法明門論疏卷下》殘卷三卷兩種,三件寫本均首尾俱缺。現(xiàn)按寫本原裝形式圖片、釋文,相對印出,以便對照。書中采用敦煌草書寫本原件圖版與釋文、校注左右對照的形式:左面為圖版頁;右面按原文分行豎排釋文,并在相應位置排列校注文字。釋文一律采用《漢語大字典》厘定的標準繁體字,對原寫卷中的俗體字、異體字等
《中國佛性論》以中國佛教思想核心之一的佛性論為主題,從中國哲學發(fā)展史的全局著眼,將佛性論置于廣闊的歷史范圍內(nèi)進行考察,系統(tǒng)地闡述了中國佛性思想流傳、發(fā)展的全貌。全書對中國佛教之佛性的起源、演變和思想體系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分析了中國的佛性思想與印度的佛性學說的差別,并借以探討佛教中國化的成因和表現(xiàn)。本書是我國學術界第一部
此書為2003年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的續(xù)篇。內(nèi)容分為兩個部分,部分雪域親歷記為作者生前的創(chuàng)作,主要包括《略述旅藏蒙僧概況》《西藏三大寺之由來及其組織》《朝山日記,1944年》《藏滇茶馬古道紀行,1945年》《熱振活佛事件》《尼泊爾游記,1948年》《舊西藏的差徭制度》等文章。作者記錄了當年
本書為古籍整理點校類圖書。本文集中選編了憨山德清最具代表性的闡釋儒釋道中華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著作,包括《道德經(jīng)解》《觀老莊影響論》《莊子內(nèi)篇注》《中庸直指》《大學綱目決疑》《圓覺經(jīng)直解》《金剛經(jīng)決疑》《般若心經(jīng)直說》《起信論直解》《肇論略注》等,對原文采用現(xiàn)代標點、分段,希望能夠為廣大讀者提供一個了解憨山大師思想及學習中華
《六祖壇經(jīng)》之修心之道本書是“中華經(jīng)典之道叢書”之一!读鎵(jīng)》在中國哲學思想史、文化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整個中國文化的傳承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作者通過解讀《六祖壇經(jīng)》,與讀者走上一次中國心學的尋宗之旅,既是智慧的開啟,也是心靈的修煉。本書通過重讀經(jīng)典的形式學習惠能大師的理論,讓心靈得到凈化、美化,得到安頓
《第七世班禪額爾德尼丹白尼瑪傳》一書主要講述了第七世班禪額爾德尼丹白尼瑪(1782-1853)生平事跡,他對歷代清朝皇帝都表示恭順,尊重駐藏大臣,促進了中央與地方、前后藏關系等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清道光二十四年,清宣宗令他為西藏地方攝政。為維護祖國統(tǒng)一與民族團結(jié)方面做出重大貢獻。它的出版將對于深入挖掘、整理、宣傳西
本書在注釋中引用了大量漢文典籍,內(nèi)容涉及經(jīng)史子集,極其廣泛,非常珍貴。清末以來,楊守敬、余嘉錫、周祖謨等學者曾關注本書并有過部分利用,但總體來說研究極少。現(xiàn)在整理者以影E印寶永丁亥刻本為底本,參以手抄本殘卷,對全書進行?闭,并附有對該書的考述,對該書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介紹和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