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主要包括甘肅夏河縣拉卜楞的著名藏學家貢唐丹貝卓美、澤衛(wèi)巴嘉木樣西念、美爾甘堪布洛桑秋培等的傳記,顯宗文化之菩提道次第、圣道三要、現觀莊嚴論等的注釋和詳解,密宗文化之時論經、勝樂經、大威德金剛的修習法等祭祀儀軌方面的文獻資料,以及作者一生聞思修方面的書籍目錄。此文集具有豐富的歷史文獻和區(qū)域文化研究價值,并對文獻校
本書稿是針對水書《正七卷》與漢文獻相關內容的研究,并論及與之有所關聯(lián)的其他問題,內容分別為《正七卷》介紹及其研究、《象吉通書》文獻介紹及其研究、《正七卷》受漢文獻影響條目比較以及《正七卷》受漢文獻《象吉通書》的影響研究。作者將《正七卷》中一些條目進行了翻譯,并把這些條目與《象吉通書》相關內容進行比較,通過一系列探討,作
本書以大中華文化為背景,用百科全書條目方式,深入研究并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布依族傳統(tǒng)文化,涵蓋布依族的淵源歷史、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倫理道德、文學藝術、天文歷法、科學技術、哲學社會思想、教育體育、政治軍事、醫(yī)藥衛(wèi)生、建筑名勝、交通通信、經濟生產、商業(yè)貿易、風俗習慣等,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全書內容廣博,條理清晰,亦可
本書介紹了云南哈尼族名稱的由來、關于云南哈尼族起源的各種說法,追溯了從遠古開始,直到近現代時期云南哈尼族的發(fā)展變化,勾勒出了云南哈尼族發(fā)展情況。具體內容描繪了哈尼族概況綜述、歷史沿革、重大歷史事件、地方特色文化、自然或人文景觀、現代風貌及發(fā)展等方面。
延續(xù)500余年的南詔、大理國,是唐宋時期以云南地區(qū)為中心建立的兩個地方政權,也是西南邊疆歷史上規(guī)模、影響深遠的地方政權。本書全面闡述南詔、大理國崛起、興盛與衰亡的過程,包括南詔、大理國興衰的時代條件,南詔與唐朝、大理國與宋朝的關系,南詔、大理國興衰對云南與西南邊疆的影響,南詔、大理國興衰產生的全局影響,南詔、大理國完成
《危險的邊疆:游牧帝國與中國》通過對兩千多年歷史時段之內游牧帝國與中原王朝之間歷史關系的人類學考察,提出了一個解釋包括蒙古帝國在內的游牧大帝國興盛和衰亡的政治和經濟組織分析模式,并對中原與這些帝國的關系作了貫通性的研究。作者提出了游牧力量在與中原接觸時所交替采取的外部邊界戰(zhàn)略和內部邊界戰(zhàn)略問題,指出游牧帝國對中原北部地
本書是我國著名民族學家、人類學家林耀華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我國早期人類學民族志的代表作,也是涼山彝族研究的經典作品。本書是作者1947年對涼山彝族社會進行三個月實地考察后的田野考察報告,并于1947年以《涼山夷家》之名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61年出版英譯本。書中分專項描述了彝族社會的地理歷史、親屬關系、經濟狀況、社
本書站在理論與實踐兼顧、個案研究與宏觀思辨交融的多學科研究立場,以多學科交叉的學術視角探討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詩性傳統(tǒng)的延續(xù)路徑,將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同文化建設的進程相結合。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要借助國內外詩學研究的相關理論,從壯族民歌習俗、詩性傳統(tǒng)壯族闡釋壯族文化遺產隱含的詩性基因、詩性思維和詩性精神;下篇重點探討
本書以湖北省民族地區(qū)的少數民族文化為切入點,通過對湖北省民族地區(qū)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湖北省民族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以及湖北省民族地區(qū)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發(fā)展情況的分析論述,強調了民族地區(qū)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和成就,在本書的最后,作者指出了當前湖北省民族地區(qū)文化發(fā)展的現實
《城鎮(zhèn)化背景下傳統(tǒng)村落文化的傳承問題研究:達斡爾民族村的調查》共1冊,該著作33余萬字,100余幅珍貴照片。內容概括起來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達斡爾族文化的記錄和闡釋,通過調查深入挖掘達斡爾族文化內涵;第二部分是達斡爾族文化特點的研究,總結歸納達斡爾族文化屬性;第三部分是達斡爾族文化保護和傳承的方法、路徑問題,探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