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黃易(1744—1802,字大易,號小松、秋盦等,清代中期著名金石學家、“西泠八家”之一)相關文字資料、藝術圖像、實物等文獻的考釋入手,從家世、生平、作品、交游等多維度展開,探究并揭示了十八世紀后半葉金石學的深入發(fā)展情況,以及乾嘉時期學術與藝術之間的原生狀態(tài)和互動關系。書中收錄了大量稀見文獻,包括故宮博物院、國家
全書分上、下兩冊,由“凡例”“釋文編”“索引編”“參考文獻”四部分組成,共計150萬余字。本書對2018年前國內外刊行出版的金石志書、學術文集及著作論文中公開發(fā)表的1468種南北朝墓志進行了系統(tǒng)整理。著錄墓志信息,以目、圖、文、研形式分類展示;考釋墓志文字,按年代順序編定成冊;匯集墓志注釋,收錄陳列諸家成說;編制墓志索
《湖南考古輯刊》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的以湖南地區(qū)考古學發(fā)掘與研究成果為主,兼顧國內外考古學研究的一套集資料性與學術性于一體的系列學術文集。本書為叢書的第15集,收錄6篇考古發(fā)掘報告(簡報)和12篇研究論文(含1篇訪談錄)。報告內容涵蓋千家坪遺址、魯家山遺址、唐林遺址H42、九牯洞遺址、五里坪漢墓、五里牌東漢墓等考
本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老年科研基金出版資助項目”,是對陜西省寶雞地區(qū)宋、元、明以來的道教碑刻進行拓片和內容的整理。其中,北宋天圣重修至德常寧觀碑、元正大長春真人本行碑、元至元隴州龍門景福山玉宸宮記、明永樂尋張三豐圣旨碑、明天順張三豐遺跡記碑,以及新出土的張三豐真人所作《無根樹》詞二十四首石刻等,具有較大的文獻價值。
敦煌寫本類書《應機抄》是敦煌文獻中的一種抄本文獻,是由書抄向類書編纂演進過程中所產生的一部古代典籍,原卷現藏于英國國家圖書館,編號:S.1380。該書捃摭當時社會流行的諸子之要言與圣賢文章之粹語,便于觀覽,以供緩急可就而求焉,是唐代敦煌民間傳授日;局R和學養(yǎng)的蒙學教材或家中長輩勸勉誡勵子孫而抄錄的家學讀物。然而,相
2019年,中國考古學會在武漢大學主持召開了“中國考古學理論與方法學術研討會”。本文集收錄論文22篇,會議報道與綜述2篇,從多個角度討論了中國考古學的理論與方法問題。這些論文的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與中國考古學的關系,考古發(fā)掘、地層學、類型學與考古報告編寫等田野考古方法,史前考古、歷史時期考古的研究重點與方法,考古學文化
《西部考古》(第20輯)是在西北大學“211工程”經費資助下,西北大學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西北大學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與考古學研究中心、邊疆考古與中國文化認同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和西北大學唐仲英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技術實驗室聯合編著的學術半年刊,收錄考古調查、發(fā)掘報告及研究論文等共計20篇,以中國西部地區(qū)為立
本書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2018年度考古報告集。收錄考古調查發(fā)掘簡報及分析報告17篇,包括鹽源縣皈家堡遺址新石器時期、青銅時代、歷史時期發(fā)掘材料,越西縣東柵子新石器時期遺址發(fā)掘材料,成都市青羊區(qū)紅碾社區(qū)7組小學項目、金沙遺址“金牛社區(qū)綜合樓”地點、成都市成華區(qū)紅花堰遺址、成都市新都區(qū)南橋街遺址等商周時期遺址發(fā)掘材料,成
本書是河北省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系列考古報告之一,主要對2006年保定容城北張遺址的考古發(fā)掘資料進行了整理和介紹。此次發(fā)掘的工作面積1000多平方米,總計清理各類遺跡單位30余處,其中包括先商時期、戰(zhàn)國至漢時期、唐至明清時期的文化遺存,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遺跡遺物,為研究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面貌及發(fā)展演變狀況均提供了重要的實
本書是有關于中國東北地區(qū)考古研究的專題論文集,共計收錄論文21篇。研究時限包括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夏至戰(zhàn)國時期),地域包括黑龍江流域、西遼河流域、下遼河流域、遼東半島地區(qū)、鴨綠江和圖們江流域,研究內容主要為上述時空范圍內諸多考古學文化的年代特征、時空關系、親緣關系、演進格局以及與周鄰地區(qū)考古學文化的交流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