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西方歌劇史時間發(fā)展為脈絡,系統(tǒng)全面地論述了17世紀到20世紀初西方主要歌劇體裁、風格、作曲家、作品等各方面的特點。全書包括歌劇的起源、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早期、浪漫主義鼎盛時期、浪漫主義晚期、20世紀初和歌劇術語共8個部分,涉及歌劇形成的社會境況、歷史條件和文化背景,探討每個重要歌劇體裁形成的內在原
這是一本對河南經典戲曲劇目深入研究的評論文集。作者張凌羽為上海戲劇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她以扎實的理論功底,深情詮釋了家鄉(xiāng)河南流傳甚廣的部分戲曲經典劇目。本書稿所選研究劇目有豫劇《花木蘭》《花槍緣》《秦雪梅》《桃花庵》《三拂袖》《朝陽溝》等,其共同點是在漫長的演藝實踐和社會生活中,已被公認經典化;且多從戲劇故事發(fā)生的深刻
柳琴戲,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在魯南、蘇北、豫東、皖北地區(qū)廣為流傳,影響很大。柳琴戲唱腔優(yōu)美,絢麗多彩,表演粗獷明快,語言通俗易懂,是深受群眾歡迎和喜愛的山東地方戲曲劇種。2006年5月柳琴戲被列入首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為使柳琴戲這一優(yōu)秀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傳承和發(fā)展。該書對柳琴戲的形成傳播流派、發(fā)展
本書主要聚焦歌劇領域的象征符號體系,原因有二。首先,歌劇可以毫無拘束地激發(fā)非理性想象,自然主義的諸多限制難以侵入其中,歌劇中意識性和潛意識性象征尤其豐富。其次我們還能從歌詞、音樂和表演的密切關系中發(fā)現一些有趣的東西。正是這種關系使得歌劇如此特殊,像任何其他藝術形式一樣給人帶來強烈愉悅感,讓人深受觸動。作者通過對該領域符
曲藝是中華民族各種“說唱藝術”的統(tǒng)稱,它是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發(fā)展演變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清末、民國時期是曲藝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城市經濟的發(fā)展,大大促進了說唱藝術的發(fā)展,這一時期新的曲藝品種,新的曲目不斷涌現,不少曲種已是名家輩出流派紛呈,抗戰(zhàn)時期說唱藝術更是在宣傳抗敵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書匯集了這一
本書共分為五章,第一章是山東琴書的理論分析,主要探討了山東琴書的形成與發(fā)展、山東琴書的思想內容和山東琴書的主要流派。第二章是山東琴書的腔詞關系,內容涉及腔詞音調之關系、腔詞節(jié)奏之關系和腔詞句式之關系三個方面。第三章是山東琴書的音樂形態(tài),具體分析了山東琴書的基本唱腔、調式與特性音調、唱腔曲調特征以及音樂發(fā)展手法。第四章是
《藝苑掬紅》是一部秦腔藝術文論集,精選了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原研究員王志直先生在從事戲曲理論研究與教學工作之余創(chuàng)作的50余篇公開發(fā)表的秦腔文論作品。作品涉及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的發(fā)展歷程、秦腔藝術家的藝術生涯、秦腔劇作分析、秦腔藝術理論探究以及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等多個方面。書稿既記錄了秦腔藝術發(fā)展的精彩歷史瞬間,也鮮活地再現了老一輩
本書呼應高校美育教學對于提高大學生戲曲人文素養(yǎng)的精神,主要圍繞中華傳統(tǒng)戲曲在音樂特色、敘事結構、曲目編排、舞臺表演、戲曲功能、審美特色、理論建構等方面進行品鑒和闡釋。本書存在以下亮點,其一,專業(yè)性與普級性兼具。本書內容安排立足于戲曲本體,強調其專業(yè)性,書寫則力求直觀、新穎,貼合大學生欣賞需求。其二,增加理論建構的相關內
歌劇是以音樂為媒介,融合戲劇、文學、舞蹈、美術等為一體的綜合舞臺藝術形式。歌劇在其初創(chuàng)及不同的發(fā)展階段、不同的國家都呈現出不同的藝術特征。本書圍繞歌劇這一藝術形式的誕生和發(fā)展,以歌劇藝術的風格演進為主線,通過對歌劇歷史的梳理,對歌劇大師們的藝術風格的解讀,對各個時期經典歌劇作品進行剖析。進而就各時期歌劇觀念的不斷變化,
本書設有劇本園地、藝術人生、時白林先生紀念專欄、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jié)參演劇目評論專欄等欄目,收錄了《青檀魂(大型皖南花鼓戲)》《徽班演唱聲腔的歷史流變》《永遠年輕的時先生》《古典魅力與現代表達——也談莆仙戲<踏傘行>》等戲劇作品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