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武歆的一部隨筆集,通過印象與閱讀筆記的方式,介紹了張楚、張莉、戴來、徐則臣、梁鴻、郭艷、喬葉、弋舟、朱山坡、付秀瑩、曹霞、黃詠梅、哲貴、江子、房偉、周曉楓、宗利華、李舫、朱文穎這二十位出生于20世紀60年代末期以及70年代的著名作家的生活、創(chuàng)作的某個歷史片斷,從而讓讀者找到了解這些作家作品與個人歷史的某個微小切口。
舒乙后期由工轉文,著力于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的建設,和很多現(xiàn)代文學大家有直接交往,所以他寫了很多重要現(xiàn)代文學人物的散記,這些散記因為其親歷性,所以很真實。本書對于我們研究現(xiàn)當代大作家、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一手資料。還有一部分,他寫了現(xiàn)代文學館的籌建以及展覽等,為現(xiàn)代文學館立傳,這是非親歷者所不能言的,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舒乙先生作為老舍之子,研究老舍具有先天的便利和優(yōu)長,他寫了很多本關于老舍的文章和圖書。這部書精選他對于老舍研究最為重要的文字,一部分是關于老舍的生平敘述的,特別是老舍的童年、老舍的愛好、老舍的關坎、老舍的最后日子等;一部分是關于老舍研究的。本書對于我們研究老舍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老舍對于北京文化的貢獻,本書做了特別的揭
這是散文系列叢書傾聽皖美中的一種,這本《行走新安江》收錄了趙焰所寫徽州散文經典,山水人情、風俗典故、歷史遺跡、人物事跡,牽引著讀者踏上一條文化和精神之旅,用細膩的文筆,刻畫了徽州的自然、文化與歷史面貌。
這是散文系列叢書傾聽皖美中的一種,這套叢書旨在選取安徽作家寫安徽之美的散文,配以原創(chuàng)音樂和聽書音頻,并以精巧口袋書形式呈現(xiàn),打造一套精品散文集。這本《皖河散記》,選取了徐迅所寫與安徽有關的經典散文作品,包括《天柱散章》《皖河散記》《皖地風流》等篇章。
20世紀30年代,沈從文曾兩次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xiāng)。關于鳳凰,關于曾經的往事,沈從文從未忘懷,并在幾次回鄉(xiāng)后的作品中給我們展示了湘西的神秘與美麗,苦痛與掙扎。關于鳳凰,沈從文說:湘西的神秘,只有這個區(qū)域不易了解,值得了解。他將帶領我們走進這個充滿奇風異俗卻動人心魄的鳳凰,為我們開啟一次獨具一格的文學之旅。
全國中小學生喜愛的當代作家肖復興給孩子的散文,精選36篇涉及親情友情、感懷憶事、風景美物、人生哲思等主題的佳作,《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荔枝》等諸多經典名篇曾入選中小學語文課本及中高考語文試題,清新通俗、真摯曉暢,帶孩子體味親情的溫暖與世間的妙趣,拓展閱讀視野、提升寫作能力、增進文學素養(yǎng)。
《梨與棗》是作家葛亮的全新隨筆集,分朵頤記談藝錄格物志東西引少年游挽歌行太虛境林下賦等八個章節(jié),關乎閱讀,也有關寫作所見。寫著書的人,寫讀書的人,也寫愛書的人。通過閱讀、尋訪,字里行間,皆讀到對生活的鄭重。且以梨與棗的互勉尊重之意,致敬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本書是一部非虛構歷史文化隨筆。隴坂是早期中國東西互動的軸心,聚合并促進了中國多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本書以隴坂這一地理概念作為切入點剖析中國歷史進程,對曾翻越隴坂的十二位歷史人物,如漢武帝、李廣、杜甫、解憂公主等的人生軌跡進行追述,梳理他們翻越隴坂的時代背景及過程,記述他們穿越關隴古道的歷史意義。從秦始皇到林則徐,橫跨兩千
汪國真,當代詩人、書畫家。1982年畢業(yè)于暨南大學中文系。1984年發(fā)表第一首比較有影響的詩《我微笑著走向生活》。1990年開始,汪國真擔任《遼寧青年》《中國青年》《女友》的專欄撰稿人,掀起一股汪國真熱。2015年4月26日汪國真去世,享年59歲!锻魢嬖娢娜肥怯赏魢姘猛粲袢A主編的圖書,分上下兩卷,搜集了汪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