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基于土地利用/覆被變化與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功能的基本關系,以流域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為科學起點,以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8年為研究期,采用InVEST模型定量評估產水量、碳儲存、土壤保持、生境質量,采用CASA模型評估凈初級生產力(NPP),明晰其時空分異特征,在此基礎上明確草地
本書共十二章。第一章為設施蔬菜生產概述,介紹了蔬菜生產基礎知識、蔬菜生產常用設施以及我國設施蔬菜發(fā)展現(xiàn)狀與問題;第二章至第十一章,以番茄、黃瓜、豇豆、辣椒、茄子、西葫蘆、結球甘藍、芹菜、韭菜、小白菜等10種常見的設施蔬菜為對象,介紹了它們對環(huán)境條件的要求和設施栽培關鍵技術。第十二章為設施蔬菜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包括蔬菜
《精準農業(yè)航空技術》叢書是一套系統(tǒng)介紹精準農業(yè)航空遙感技術、施藥技術、作業(yè)裝置及應用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的學術專著,由《精準農業(yè)航空遙感技術》《精準農業(yè)航空施藥技術》《精準農業(yè)航空作業(yè)裝置及應用》3個分冊組成。叢書是國家精準農業(yè)航空施藥技術國際聯(lián)合研究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學家蘭玉彬教授及其團隊從事精準農業(yè)航空學術研究、技術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其中也包括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的科技發(fā)展史。中國的科學技術,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都居于領先地位,為世界文明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除了聞名遐邇的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這“四大發(fā)明”之外,還有許多科技成就在當時都遙遙領先于世界其他國家,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例如,在科學發(fā)現(xiàn)與創(chuàng)造方面,有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的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唐代陸羽所著。陸羽二十一歲時決心寫《茶經》,經過十余年,實地考察三十二個州,最后隱居苕溪(今浙江湖州),開始對茶的研究著述,歷時五年寫成《茶經》初稿。以后五年又增補修訂,這才正式定稿。前后總共歷時二十六年,才最終完成這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茶
本書以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農田土壤肥料長期試驗網絡為基礎,首先論述了不同施肥條件下土壤有機質的演變過程和影響因素,包括長期不同施肥條件下土壤有機碳組分變化及穩(wěn)定性、農田外源有機物料碳的利用效率及其影響因素、農田土壤有機質演變的模型模擬、農田土壤有機質提升的增產協(xié)同效應及其潛力、土壤有機質提升與氣候變化的關系等。接著
本書的編寫是按照從整體到局部的結構來設計的,首先以藥用植物的定義、資源情況與特性描述為基礎,詳細闡明貴州藥用植物資源的分布情況及其在中國藥用植物資源中所處的位置,以此引出貴州道地藥材的種類與特征。同時,在對土壤功能與作用的系統(tǒng)介紹下,分別闡述了貴州土壤的類型及各種類型土壤的特征與分布情況。此外,分析了貴州土壤與藥用植物
土壤水分是能夠敏感響應氣候變化和水循環(huán)特征的地表關鍵環(huán)境要素。近年來,國內外針對土壤水分數據獲取與應用已開展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針對全球變暖背景下土壤水分的時空響應機制與歸因分析的研究尚在起步階段,急需系統(tǒng)深入探索土壤水分演化格局與驅動力分析。本書從土壤水分含義出發(fā),在詳細闡述土壤水分數據產品研制方法發(fā)
粉蚧是一類具有重要國際檢疫意義的危險性害蟲,極易隨國際貿易活動攜帶入境并傳播擴散,已成為外來入侵昆蟲的強勢類群和口岸檢疫的防范重點。粉蚧類害蟲具有體形微小、隱蔽性強、形態(tài)特征相似、寄主范圍廣、繁殖速度快、適應性強等顯著入侵特征,口岸截獲量和截獲批次較多,易于入侵、定殖、擴張、暴發(fā)成災,檢疫處理及防控難度較大,對我國農林
五千多年的養(yǎng)蠶歷史包括了人類對家蠶及相關病原微生物認知不斷加深的過程。家蠶微粒子病是養(yǎng)蠶業(yè)**的毀滅性傳染病,家蠶和微粒子蟲兩個生物主體因所具有的生物學模式性特點而在很多領域得到廣泛研究。本書以作者所在研究團隊的研究為主體,對家蠶微粒子蟲來源及防控技術、家蠶微粒子蟲在個體中擴散及防控技術、家蠶微粒子蟲在飼養(yǎng)群體中擴散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