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學術思想論集。全書共收文四篇,約6萬字!都玖w林與印度古代語言研究》《季羨林與吐火羅語研究》是對季羨林先生在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研究領域的分析與評價,《季羨林教授學述》是對季羨林先生一生學術研究的整體評價,《陳寅恪與季羨林》是把研究領域相對接近的陳先生與季先生作一比較研究,以昭示我國兩代學者在學術研究中的際
新聞事業(yè)在上海已逾百年,初啟之時,新聞從業(yè)人員皆為半路出家之人,清末各報主筆,皆延請斗方名士,詩詞大家,吟風弄月,報章所見皆為文人之雅事雅趣。民初,受辛亥革命影響,南社文士齊聚滬濱,創(chuàng)辦三民諸報,批評時政,風氣為之一變,上海新聞界事業(yè),蒸蒸日上,報人輩出,新聞記者孜孜競進。滬上高校增設新聞科,培育新聞人才。孤島時期,報
本書為著名社會學家、上海大學終身教授鄧偉志先生的傳記,作者在通讀研究鄧偉志全部作品和相關文獻的基礎上,以鄧老的人生經歷為線索,從他的出身和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生活寫起,分別講述了他的求學生涯、各地采風調研、社會學學科恢復時期的學術創(chuàng)新和教學成績、雜文等文學寫作、與各界人士的廣泛交往,以及和諧的家庭生活,立體生動地刻畫了鄧偉志
20世紀21年代,中華民族身處一個風云變幻的時代。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五四運動的爆發(fā)標志各階層民族意識的覺醒;新文化運動對封建舊道德的抨擊喚醒了人們被壓抑已久的熱情。青年男女們內心對愛的渴求和對自由的向往,猶如滾滾巖漿般噴薄而出。這噴涌的情感,以理性的克制流溢于筆端,無不昭示當時的先進知識分子
中國人民大學從1937年抗日烽火中的陜北公學走來,歷經華北聯合大學、北方大學、華北大學,逐漸發(fā)展成為“人民共和國建設者”的搖籃、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的重鎮(zhèn)和馬克思主義教學與研究的高地,譜寫了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辦新型高等教育的嶄新篇章,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fā)展和繁榮,為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yè)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黨委宣傳
大先生——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大家訪談錄
唐敖慶是我國現代理論化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被譽為“中國量子化學之父”。本書描寫了唐敖慶求學、科研、報國的一生。他的眼睛高度近視,達2000度,摘下眼鏡,世界模糊一片,即便戴上眼鏡,兩米以外也看不清楚。但他的頭腦向遠卻能“看到”浩渺星空,向小卻能“看到”原子、分子,這個世界在他的世界里清晰璀璨。本書通過對唐敖慶作為學生、
本書為先輩系列叢書中的其中一本。黎原(1917—2008),蘭州軍區(qū)副司令員,黨的第九屆、十屆、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本書是作者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著手寫的回憶錄,分12章,記述了黎原一生的主要經歷。他青年時代考入黃埔、畢業(yè)后奔赴延安走上革命道路,從士兵到將軍,經歷了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戰(zhàn)爭,晚年擔任黃埔軍校同
《鐘期光回憶錄》一書是鐘期光對他革命經歷和見聞的真實記錄,反映了其革命、戰(zhàn)斗和創(chuàng)造性工作的一生。作者以極其富有責任感的態(tài)度撰寫了自己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的政治工作經驗,深切反思工作中的經驗與教訓,誠摯總結工作中的經驗以期啟發(fā)后人。本書在真實的事件中表現出鐘期光不計名利、甘任副職,深入實際、勇于創(chuàng)新,重視人才、凝聚人心
帝堯篳路藍縷,獨領部族,奮力前行,不僅實現了由狩獵取食向農耕文明的跨越,還開創(chuàng)形成了國家雛形。之后,堯舜相攜同行,推進國家發(fā)育,創(chuàng)造出令人仰望千秋的偉業(yè)。作者言簡意賅地攫取了堯舜時期最精彩的內容進行書寫,不但記錄了堯舜時期欽定歷法、敬授民時的開鑿水井的拙樸科學,設立華表、實行禪讓的古樸民主等創(chuàng)舉,還發(fā)掘了堯舜文化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