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時期中朝詩歌交流系年:1662-1681》時間范圍以清康熙元年(1662)為上限,康熙二十年(1681)為下限,歷時20年,收錄《燕行錄》作品25種,以康熙時期中朝詩歌交流本事及創(chuàng)作時間為重點考察內容,通過對以使臣為媒介的中朝詩歌交流實況的系統(tǒng)考察,透視清代中朝文化交流風貌。本書所言“朝鮮”,指朝鮮半島自1392
北方草原文化與長江文化、黃河文化一樣,以其獨具特色的內涵與力量,支撐、涵養(yǎng)了浩瀚流遠的中華文明,造就了古代北方草原文學的別樣風采。本書以《詩經》中體現西北草原地域文化精神特質的作品入手,至以北方草原為題材而籠罩一切的清代草原文學而終,上下求索,全面系統(tǒng)地探究了草原文化精神和草原審美情感、追求、特點在文學作品中的種種表現
在地上用石灰畫一個圓圈,古時候叫作“灰闌”。在這個“無往而非灰闌”的世界里,且看本書作者如何抓住語言的自我分裂、消解,從“標準”與“敘述”的縫隙間,窺見戴著鐐銬跳舞的文學創(chuàng)作是怎樣以反諷消解“神圣”價值。 作者用溫潤而平和的筆調,舉重若輕地展現“文本秩序與社會秩序的互動”。一方面,“小說”是如何被卷入社會之中,擔負建構
陜西女作家群的創(chuàng)作力自1990年開始呈現井噴狀態(tài)涌現,一直到現在還方興未艾。除了領軍人物葉廣芩、冷夢,還有周瑄璞、唐卡、葉文莉等,在中國當代文壇形成新的靚麗的風景線。但是長期以來,對于陜西女作家的研究只是重視個別而忽略了整體。該著作從描繪陜西女作家群整體風貌出發(fā),著重兩個方面提煉她們的創(chuàng)作特征。一方面是整體的“史”的脈
《經典的背景》收錄了李駿虎有關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作談、發(fā)言和理論文章共40余篇,包含“有所想”“品書錄”“談創(chuàng)作”“自由談”共四輯,包含《對中華文化和中國文學對外交流的思考》《中國當代作家作品國際影響力的差距及原因》《作家張平:與人民同呼吸,和國家共命運》等文章,基本呈現了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理念,尤其對鄉(xiāng)村和現實題材小說的思考
古詩詞里的快意人生:瞧,這才是風流!
《傅斯年講詩經》原名《〈詩經〉講義稿》,是傅斯年1928年在中山大學任教期間所留下的講稿。本書呈現了作者所帶有的鮮明時代性的研究方法、理念和內容。本書涵蓋了詩經研究史、詩經研究方法、詩經的藝術性等多方面內容,顯示出一個具有深厚國學積淀和系統(tǒng)西學思想素養(yǎng)的學者的學術眼光。
作者獨辟新意,站在現代人的角度,對《紅樓夢》中的人物進行解讀。解讀過程中,作者通曉紅學大家的意見,又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且能聯系《紅》之外別的文學文本進行比照解讀,解讀出世道人心的幽微之處。作者的文風瀟灑潑辣又清新。讀者讀了本書,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本書是《馬振方文集》的第三卷,主要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小說藝術論”,從人物、情節(jié)、語言、藝術形態(tài)、藝術構思等方面進行了論述。第二部分是“在歷史與虛構之間”,主要對歷史小說的進行評論。第三部分是“論說雜著”涉及一些書的讀后和序言,內容比較廣泛。第四部分是“學步與懷思”,主要是一些回憶性文章,兼收讀書感悟若干。
本書是研究《再生緣》的學術專著。本書從文本細讀出發(fā),探討了《再生緣》的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女性意識的覺醒與迷茫、濃厚的悲劇意蘊、耐人尋味的結局等學術問題;搜集了大量的移植于《再生緣》的戲曲、曲藝、影視作品、小說(含網絡小說)、連環(huán)畫、音樂劇等相關作品,分析了《再生緣》在傳播過程中的種種問題以及折射出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