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學術專著。《禪真逸史》在清朝時期被翻譯成蒙古文,是清代漢蒙文學比較文學理論研究的重要課題。本著作在全面介紹原著及蒙譯本的同時闡發(fā)對原著作者、編者等問題的見解。經(jīng)與原著對比,發(fā)現(xiàn)科爾沁蒙譯本在翻譯過程中,從語言、民間文化、民俗文化等諸多方面予以加工后進行了再創(chuàng)作,最終使其成為適合蒙古族民眾審美喜好的歷史故事?
本書是胡遂教授關于晚唐詩研究的力作。本書從生存的感傷、歷史的反思、現(xiàn)實的回避、精神的皈依,人格的標榜等多個角度出發(fā),對佛教給予晚唐詩之影響與滲透這種文學現(xiàn)象作出了比較具體的探討。百而論證晚唐詩融會佛教的思想的核心乃在于苦、空、寂、靜,其中苦是對生活現(xiàn)實的反映,空是對歷史人生的認識,寂是寂滅來自浮世的種種塵勞妄念,靜是自
本套書是一套口袋書,全套書共10冊,分別是《山海經(jīng)》《詩經(jīng)》《楚辭》《老子》《顏氏家訓》《智慧背囊》《笑林廣記》《世說新語》《人間詞話》《文心雕龍》。本套書采用144開的小開本設計,同時采用線裝+特種紙封面的形式,并配以精美的中國結,裝幀精美。本套書內容涉及中華傳統(tǒng)文化知識,旨在對讀者進行傳統(tǒng)文化啟蒙,培養(yǎng)民族認同感和
鄭觀應(1842—1921)廣東香山(今中山)人,近代實業(yè)家,改良主義思想家,他與唐廷樞等人并稱為晚清“四大買辦”。著有《易言》《盛世危言》等,今輯有《鄭觀應集》。本書從“詩史互證”“詩文互證”角度,通過定量統(tǒng)計方法,對鄭觀應的詩歌進行分析、研究。鄭觀應詩歌展現(xiàn)出近代中國國內的政治現(xiàn)實、經(jīng)濟現(xiàn)實和社會現(xiàn)實,并對近代中國
《浙學與現(xiàn)代文明》叢書之一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明清白話文獻與吳語語法專題比較研究”(18BYY047))研究成果。明清白話文獻與現(xiàn)代吳語的語法研究各自都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把兩者結合起來的研究成果則相對薄弱。本書稿主要研究吳語語法的歷時演變,細致考察明清白話小說、戲曲的語法現(xiàn)象,充分利用傳教士文獻、契約文書等,并與
本書稿是唐詩之路研究會的會刊。唐詩之路是唐詩發(fā)展、唐詩創(chuàng)作值得注意的一種現(xiàn)象。唐詩之路走跨學科研究的路子,文學、歷史、地理、哲學、宗教、文化融為一體。本輯包括唐詩之路及相關研究學術論文,提倡理論研究、史實考證、史料發(fā)掘、文獻整理、作家作品研究等各種方式,立足于詩路,面向各個領域的學科融合與學科交叉研究;立足于唐代,面向
本書共收錄全國《格薩爾》文化杰出傳承人210余人,分別歸為格薩爾說唱、格薩爾藏戲、格薩爾唐卡、格薩爾壁畫、格薩爾插畫、格薩爾朵爾瑪、格薩爾石刻等7大類傳人,通過口述史料、檔案文獻為依據(jù),對每一傳承人的成長經(jīng)歷、求學歷程、學術影響、社會貢獻等作一簡述。選題填補了我國《格薩爾》文化傳承人中的格薩爾藏戲、唐卡、壁畫、插畫、朵
詞學概論類著作!对~學十講》作者龍榆生為與夏承燾、唐圭璋齊名的詞學大家,本書根據(jù)龍榆生在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創(chuàng)作研究班授課時的講義編輯而成,深入淺出地講解了詞學淵源、選調、作法等內容。其論選韻、重去聲、析比興,皆鞭辟入里!对~學通論》本于吳梅在東南大學講授詞學的講義,是介紹詞學基本知識及詞學發(fā)展史的經(jīng)典作品,系統(tǒng)地介紹了詞
本書屬“文獻中國”產(chǎn)品線之“特色館藏文獻叢刊”。《詩經(jīng)》是中華文明的代表性典籍,《詩經(jīng)》文獻研究歷來是東亞及世界漢學研究的熱點。復旦大學圖書館現(xiàn)藏《詩經(jīng)》古籍文獻近800種,多為善本,且不乏孤本,為海內外高校圖書館《詩經(jīng)》古籍文獻收藏之最。經(jīng)整理,擬分元明刻本、稿抄本、清刻本三類影印匯編出版。該書的出版將為當代《詩經(jīng)》
“文獻中國”產(chǎn)品線之“特色館藏文獻叢刊”!对娊(jīng)》是中華文明的代表性典籍,《詩經(jīng)》文獻研究歷來是東亞及世界漢學研究的熱點。復旦大學圖書館現(xiàn)藏《詩經(jīng)》古籍文獻近800種,多為善本,且不乏孤本,為海內外高校圖書館《詩經(jīng)》古籍文獻收藏之最。經(jīng)整理,擬分元明刻本、稿抄本、清刻本三類影印匯編出版。該書的出版將為當代《詩經(jīng)》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