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人文風物詩歌選評注》選擇一批能夠反映淮安地方文化不同方面的詩歌進行注釋與評析,在了解詩人詩歌的同時,力圖透過詩歌去關注淮安的人文歷史、地方風物,最終能夠起到揭示淮安詩歌繁盛原因,突顯淮安詩人成就和文壇地位,勾勒淮安曾經的繁華,重現在淮著名詩人影像的作用。
本書在漫長的中外文學史中,找尋和精選出《喧嘩與騷動》、《根》、《百年孤獨》、《戰(zhàn)爭與和平》、《盧貢·馬加爾家族》、《紅樓夢》、《金瓶梅》等十余部經典家族小說,系統(tǒng)梳理和深入闡釋了經典家族文本對中國現代家族小說創(chuàng)作的影響與流變,以及異質文化背景下家族小說創(chuàng)作的異同。全書分為八章:第一章《喧嘩與騷動》與中國現
趙麗宏在上海《新民晚報》“夜光杯”副刊開了一個專欄,寫閱讀古詩的心得。趙麗宏認為:中國人在三千多年前就開始用詩歌敘事抒情,表達對世界和生命的認識,那些音韻悠揚,節(jié)奏鏗鏘的文字,是人類智慧和情感的美妙結晶,也是心靈的花朵,它們在天地之間粲然綻放,永不凋謝。在浩瀚幽深的中國古典詩詞的海洋邊,這些文字,只是幾簇浪花,幾圈漣漪
本書為“‘聊齋學’高層論壇暨‘中國聊齋學會’籌備會議”論文集,涵蓋聊齋文獻學、創(chuàng)作學、敘事學、文本細讀、接受傳播,以及詩詞、俚曲等各個方面的研究,收錄了袁世碩、馬瑞芳、鄒宗良、趙伯陶、王平等知名‘聊齋學’研究專家的致辭與論文,集中展示了聊齋學研究的最近成果。
唐詩研究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唐詩總集研究又是唐詩研究的重要內容。明代上海學者張之象編成的詩歌總集《唐詩類苑》,是現存最早、規(guī)模最大、體系較為完備的類編唐詩總集,是明代眾多詩文選本中極有特色又頗具爭議的一部作品。本書按照“依類系詩”的方法編排,共采錄173種唐五代詩學文獻,將有唐三百年的詩歌按題材分類匯于一
中國文學藝術走的是抒情寫意的道路,借物抒情,寓物寫志,因此中國文學中對于視覺物象有著普遍的觀照,中國書畫藝術對于物也有著特別的感受,并借助書論畫論等語言文學表達出來。 本書基于這種普遍現象,對古代詩文中的視覺圖像進行研究,研究表達語言(文)與表達對象(物之圖像)之間的關系。本書分為中國古代詩文中的文圖對話、以文為圖的
本書為《清詞研究新境域叢書》中的一種,是清詞研究專家張宏生教授十年來學術成果的一次重要總結,從流派傳承、經典接受、譜調與批評、世變與詞心、體式與格調等多角度切入,將文獻整理與理論闡發(fā)相結合,對清詞和清代詞學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與研究。作者是《全清詞》的主編,本書的不少內容都與《全清詞》的編纂密切相關,是在編纂過程中,不斷受
《清初尺牘選本研究》除緒論之外,共有八個章節(jié):緒論部分為總論,說明清初尺牘選本存在的現狀,揭示其蘊含的價值以及目前學術界對此研究的現狀與發(fā)展趨勢等;第一章重點說明清初尺牘選本之所以流行的各種因素,清初尺牘選本承襲了晚明以來尺牘與尺牘選本盛行的風氣,明末清初特定時期形成各種社會思潮也對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清初特殊的遺民氛
自莫言榮膺諾獎以來,其作品及其翻譯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本書從體驗認知視角出發(fā),結合心理學相關理論,旨在構建有理據性的、可描述的翻譯體認心理機制,從深層次闡釋翻譯活動,以期拓寬翻譯研究視野,給更多中國文學作品的翻譯提供借鑒,使更多優(yōu)秀文學作品成功走出國門,建設文化強國。
本書由著名兒童文學學者蔣風先生主編,邀請當下知名的兒童文學界中青年學者共同編寫,以時間為軸,分為八篇,論述了中國兒童文學史前期(1900年以前)、萌芽期(1900-1927)、挫折期(1927-1949)、新生期(1949-1959)、迷茫期(1960-1966)、空白期(1966-1978)、重建期(197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