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的一部散文隨筆集,共21篇。作者歷任《人民中國》雜志社日文翻譯、《光明日報》社駐日本記者、新華通訊社東京分社記者、中國文化部副部長、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紀委員會中文委員、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等職。本書記敘了作者與中國作家馮乃超、成仿吾、劉白羽以及與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諾貝爾文學(xué)獎獲得者)、井上靖、野間宏、水上
本書是一部圖文并茂的隨筆集,收錄了作者近四十篇散文作品,并配以作者本人畫作一百余幅。這些散文作品涉及內(nèi)容廣泛,蘊含了作者對生活豐富的見解和感悟。整部書圖文并茂,相得益彰,給人以美的視覺盛宴。中國書畫博大精深,孫淵遠在學(xué)國學(xué)、書法的過程中,有幸得到了蕭平先生對其習(xí)作的解讀、改稿并題跋,得到了新金陵畫派大家顧憲老師悉心的指
《瑣碎的生活》是一部散文集,它以記錄日常生活為主,收錄了《小菜場》《六大碗》《民以食為天》《小懶漸漸長大了》《我身上有老杜的影子》等文章,描寫了一眾小人物的家長里短,盡顯平凡人的平淡人生。生活是由瑣碎的小事組成的,雖然微不足道,但總有不少事讓我們記憶猶新。在百味的人生中,不管人生如何曲折與平淡,但終究離不了一日三餐與人
《既見君子:詩經(jīng)十五國風(fēng)行讀》是作家三書的個性化采風(fēng)手記及讀詩隨筆,她歷時一年,重訪了2500年前《詩經(jīng)》先民生活的遺跡:周朝古都,黃河漢水,渭河平原,終南山……通過行走、觀察、訪談,用當代方式“激活”經(jīng)典中蘊藏的生命力,找尋《詩經(jīng)》與現(xiàn)代人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喚醒人們沉睡的詩性與情感。文字之外,本書還插入百幅高清攝影圖和詩經(jīng)
本卷收入散文、文論。散文的創(chuàng)作年代覆蓋路翎創(chuàng)作的全過程,作品類型包括早年的抒情、紀事、議論文和晚年的回憶、紀事文,這些作品不僅是路翎創(chuàng)作的補充,也包含了豐富的生平史料信息(尤其是回憶錄),更是一時一地或長久縈懷的思想情感的寫照。文論的寫作時段集中于1940—1954年間,是其創(chuàng)作力最旺盛時期的思想見解的直接表達,可作為
本書收錄了馮驥才自1982年至今40年來的散文精粹60余篇,共分五個篇章。以時間為序,展現(xiàn)了馮驥才豐富的生活經(jīng)歷和藝術(shù)感悟,以及淡然、隨性自在的人生哲學(xué)。細膩、透徹的散文,帶讀者體味人間煙火的萬般滋味。哲思、真我、回歸,帶領(lǐng)讀者發(fā)現(xiàn)人生、世界和藝術(shù)的本真。
本書是當代最重要的哲學(xué)家之一吉奧喬·阿甘本一本引人入勝的晚年隨想錄。阿甘本分享了他晚年的觀察和他對當下生活的思考。與作者迄今為止出版的任何一本書都不同,本書的最后部分如同作者為自己的遺囑做了筆記,但最終意識到自己其實并沒有繼承人。人的生命轉(zhuǎn)瞬即逝,光景所剩無幾,正如本書的標題所示,作為一位敏感、深刻的哲學(xué)家,他能看到、
書稿收錄了董文林先生創(chuàng)作的兩百余篇散文,主要書寫了作者關(guān)于故鄉(xiāng)長白山和童年生活的回憶,以自身真實經(jīng)歷刻畫生活本真,抒發(fā)對故人故鄉(xiāng)的深切懷念,表達對當下生活的反思。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長白山的山水草木,對故鄉(xiāng)風(fēng)物了如指掌,飽含深情;在他對童年生活的回憶中,既有與玩伴為樂的童真童趣,也有來自艱辛生活的苦楚,更有親屬師長的溫
朱逌然(18361882),字肯夫,同治元年進士。本書由九部分組成:《孱守齋日記》、《邸居日記》、《使湘日記》第一本、《孱守齋日記》、《庚辰日記》、《使蜀日記》第一冊、《使蜀日記》第三冊、《晴雨記》及書畫二十五幅。朱逌然為晚清重要官員,其生活年代跨越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見證了晚清社會歷史的重大時代變遷,因此,其
柳樹芳(17871850),清代詩人。字湄生,晚自號古楂,自稱勝溪居士,吳江人,柳亞子的高祖。清嘉慶間諸生。纂修《分湖柳氏家譜》,并著有《分湖詩苑》《分湖小識》《養(yǎng)馀齋集》《勝溪竹枝詞》等。本次整理依據(jù)的底本為《蘇州博物館藏近現(xiàn)代名人日記稿本叢刊》影印本。手稿多修改痕跡。為保留原貌,修改痕跡在腳注中進行說明。柳樹芳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