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使我們能去往外太空、探索人類演化的關鍵,以及治療十數年前還在肆虐的疾病。科學也威脅著我們,看看核毀滅、人種論和環(huán)境污染便知。我們該如何調和這兩者呢?《科學哲學》一書討論了這些問題,也論及關于科學的其他方面。它展示了科學本身,連同我們學習它的方法,是如何在晚近幾十年急速變化的,又特別檢視了科學學的源起—托馬斯&mid
青少年應該如何成長處世,養(yǎng)成科學品德?日本科學家藤(山島)昭從中國古代哲學中精選56則名言,對照西方著名哲學家、科學家的事跡,分別從何為人生、利他之心、求知、奮斗、成功等方面對話青少年。中國古代哲學和西方科學對話,來自日本科學家的青少年成長書!
《天工開物》是明代雜家宋應星獨立完成的百科類著述,分上中下三卷,十八章,約10萬字,涉及30多個行業(yè),記錄分析了130余項生產技術的情況。這是一部對農業(yè)、手工藝、工業(yè)技術、生物化學等民生日用都有濟世之功的著作;同時也是一部關于古代造物與設計研究之書,是研究技術與藝術、工藝與設計之間的橋梁,是東方設計學的樸素起源之書。《
《考工記》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制訂的一套指導、監(jiān)督和評價官府手工業(yè)生產工作的技術制度。其篇幅不長,總計不到7000字,而內容非常豐富,是中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手工業(yè)技術文獻。書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業(yè)生產技術、工藝設計資料,記載了一系列的生產管理和營建制度,也包含了當時的思想文化觀念,其中科技和工藝設計的信息量相當大,內
本項目主要是梳理、匯集考古和科技史學者諸家釋證,并結合有個人考辨?脊懦鐾翆嵨锞唧w而零散,而《考工記》所載名物則系統化、規(guī)范化或級差化,名物的對比研究往往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甚至大相徑庭;由于出土實物與文獻記載的差異性、器物定名對于文獻記載的依賴性、文獻記載與漢儒、清儒成說的復雜性,不可避免地造成名物研究的分歧、爭議和
自2018年起,作者在清華大學開設“技術通史”本科生通識課,基于課程講義,摘選出十五門關鍵技術作為主線,形成本書。本書篇幅雖短,但仍以“技術通史”為名,因為作者并不只是在古往今來無數技術發(fā)明中抽取零星碎片來展示,而是試圖勾勒出某種整體的歷史線索。在國內外,關于某項或某類技術的歷史講述有很多,但是對“技術史”作通盤整體把
本書作者對橫跨108年的蘇聯(俄國)自然科學哲學的歷史發(fā)展,做了全景式的展示,研究了自然科學哲學領域的思潮演進和重大事件,重新評價了一系列重大的學術公案,總結了處理自然科學、哲學和政治關系方面的教訓,反思了學者走入誤區(qū)的歷史原因作者分析了蘇聯自然科學哲學領域主流和非主流學派的斗爭,探討了具有改革傾向的科學哲學家的原創(chuàng)性
“科學哲學問題研究專輯”作為“科學技術哲學文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年度專輯形式推出,專輯以具體問題研究為導向,涵蓋一般科學哲學、自然科學哲學與數學哲學、社會科學哲學、科學技術與社會論題,反映年度科學哲學前沿動態(tài)和熱點領域研究現狀。本書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學術研究團隊階段性**
世人眼中的瘋子和怪人他們身上有著多少不為人知、令人好奇又吃驚的故事? ·英國的怪人享利·卡文迪什:18世紀,他用繩索、鉛錘和一根測量管精確地測出了地球的重量; ·德國海德堡的古斯塔夫·羅伯特·基爾霍夫教授:他*個使用新發(fā)明的光譜儀測定太陽的所
技術恐懼是伴隨著人類技術進步和發(fā)展而長期存在的一種社會與文化現象,尤其是在科技成為主流話語的現代社會,技術恐懼現象從古代永久性技術恐懼發(fā)展成為現代技術恐懼,并成為人們生活的一種樣態(tài)。 《技術恐懼的哲學研究》的主旨在于揭示現代技術恐懼現象的實質、生成、結構和表現形態(tài)及其應對策略,主要通過對技術恐懼現象的歷史形態(tài)考察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