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北京舞蹈學院研究生的課程錄。這門課講的是舞蹈欣賞,但不同的是其中多了些品評的味道。它比看舞蹈高一個層次。這門課分五講:第一講是一個總的思路,講舞蹈鑒賞的范疇與路徑;第二講是古典舞的鑒賞,以古典舞的性質和審美原則為先,分別來看外國古典舞和中國古典舞;第三講是民間舞鑒賞,實際上是職業(yè)民間舞作品形態(tài)的鑒賞,包括外國民間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后期資助項目的成果。書中運用藝術、歷史、考古、文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不同歷史階段楚地樂舞文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及特點,探討了楚地樂舞文化的發(fā)展導向及流變原因,構建了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的楚地樂舞文化史脈絡。 書中以縱橫兩條線索結構全篇:一是以時間為綱,整體研究了自上古至現當代不同社會背景下楚地樂舞的
本書按照中國古代社會發(fā)展的脈絡,在以文物資料為據的“考古學”基礎上,以“舞蹈學”的視角,通過貫穿于中國新石器時代至清代末近七千年歷史的四百余張具代表性的新穎文物圖片及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文字,對中國古代各時期政治、文化及與舞蹈藝術本體特征有關的文物形象資料,進行一次涉及多個學科的綜合性考述與展示。強調從宗教、儀式的角度
本書以唐代樂舞、陜北秧歌和科技三者之間的融合作為研究對象,第一章至第三章講述了對唐代樂舞的研究,以及如何將其與科技進行融合、展示、應用與推廣。第四章回到本源,講述了我們所面臨的新的時代,以及新科技帶給人類生活的諸多變化,并由此延伸至第五章關于傳統(tǒng)民間舞蹈的研究,以及它與科技的融合。
本書共三章,內容包括:中國當代舞蹈概述、中國當代舞蹈創(chuàng)作的現代性、中國當代現實題材舞蹈的“現代性”研究。
本書是一部研究中國古代樂曲與舞蹈發(fā)展歷史、主題內容及相關文獻的學術專著。主要對中國古代樂舞的產生方式、內容,以及中國古代樂舞史與文獻中與樂舞相關的內容進行整理、分析和研究。以史料文獻為依據,梳理原始樂舞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不同歷史時期樂舞所具有傳承性的共同特征和各具特色的樂舞形態(tài)與樂舞現象等,探究樂舞特征形成的緣由和流變等問
內容提要舞蹈是以人的身體為媒介的藝術形式,在一定時空內運動著的身體動作構成舞蹈的本體。在日常變化的生活經驗中,身體的性質具有極大的差異,社會習俗、階級地位、職業(yè)群體及時代風尚都會帶來身體體現出的變化,由此也產生了不同的舞蹈實踐,形成了豐富各異的舞蹈形態(tài)。舞蹈社會學研究把舞蹈視為人的一種社會實踐,把舞蹈置于社會體系內部探
本書內容分為學術論文和思想集萃兩部分,收錄了《“舞蹈生態(tài)學”回眸》、《面向21世紀的舞蹈學科建設思考》、《舞蹈美育科學化探討》、《關于優(yōu)化“理論評論生態(tài)”的思考》等文章。
本書分為“舞蹈理論研究”“舞蹈作品評論”“舞蹈人物擷英”“隨感與散記”四部分,收錄了《淺談古典舞身韻動作力度形成的美學特征》《談古典舞動作中“點”的重要性》《“無聲言說”的舞蹈時空力》《三問:當代中國舞蹈的藝術表達》《歐陽老與新中國舞蹈藝術》等文章。
本書基于國際標準拉丁舞展現教師舞蹈藝術素養(yǎng)課程教育教學能力方案設計完整過程和詳細的內容選擇、理論研究與實踐整合來討論和呈現舞蹈藝術素養(yǎng)課程教學的理論、設計與實踐。通過使用方案實踐前后對教師的問卷,實證方案設計實施的有效性和不足。旨在完整地呈現作為一個整體的普及型舞蹈藝術素養(yǎng)課程構建,教學與評價設計,教師課程教育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