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人類學評論(第12輯)》(以下簡稱《評論》)為學術文集,創(chuàng)辦于2007年初。二、《評論》是兼有評論性、記述性及思想性的學術評論文集。三、《評論》由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主辦,《評論》作為中央民族大學“985工程”當代民族問題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基地科研成果出版,受該基地之民族學人類學理論與
《靈長類的社會進化》從靈長類社會生態(tài)學的全新視野解釋人類社會進化和家庭出現(xiàn)的過程。世界上現(xiàn)有360余種靈長類,涉及社會進化的各個階段。其中人類代表了最進化的靈長類,而狐猴、懶猴和眼鏡猴等原猴類動物則代表了最初級的靈長類動物。初級的原猴類維持了6500萬年前早期靈長類的原型,是靈長類動物的活化石。《靈長類的社會進化
本書探討了基因與人性、基因與人格、基因與文化、基因與環(huán)境的因果關系,指出基因是主宰人性的原動力;蚓哂刑煨裕ㄗ运胶蛷椭疲┖土曅裕ㄅc環(huán)境的合作交流)兩個方面,由此決定了人性有天性和習性之分,人類的天性即動物性由基因決定,通過遺傳代代相繼;習性即文化性則可隨環(huán)境改變,為個體后天學習得來。
本書是偉大科學家達爾文的重要著作。著者從各個方面以無可反駁的事實和論據闡述了人類是從猿類進化而來的,同時詳細地論述了性選擇的問題。這一偉大著作為生物進化論奠定了基礎,同時對社會科學的進展也發(fā)生過重大影響。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對達爾文以及他的科學著作給予很高的評價,至今仍閃耀著不可磨滅的光輝。1974年,前英國首相希思訪
《中國人類學評論(第11輯)》是由以王銘銘為首的人類學研究專家組成的學術委員會編撰的人類學學術期刊的第11輯(每年四期),梳理過去25年來中國人類學發(fā)展的成就及其存在的問題,反思當代中國的人類學現(xiàn)狀問題,并對未來的人類學發(fā)展提出構想和展望。是代表中國人類學最高研究水平的學術期刊。
《高等學校教材:人類遺傳學(第2版)》從人類遺傳學的細胞與分子基礎、人類遺傳的基本規(guī)律與方式、人類遺傳物質的改變與變異、人類遺傳性疾病與人類群體的遺傳和遺傳與優(yōu)生以及遺傳與運動選材等方面對人類的遺傳現(xiàn)象和規(guī)律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全面的介紹,反映了本學科的研究新進展。在其內容上既突出重點又注重基礎知識,融知識性、科學性、實用
《族裔與性屬:研究最新術語詞典》是專門介紹西方文化研究新術語的工具書。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文學特別是美國文學發(fā)生了重要轉型,種族、性別、階級和身份認同等主題成為研究熱點,后殖民、后現(xiàn)代、解構主義、女權主義等各種批評理論對文學創(chuàng)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使得對文學的解讀受到意識形態(tài)和歷史、文化前所未有的關照。種族、性別
《英漢·漢英人類學詞匯手冊》講述了:外教社英漢·漢英百科詞匯手冊系列按學科、專業(yè)和行業(yè)分冊編寫,涵蓋自然科學、技術、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生活等80余個領域。各分冊收錄相關基本詞匯,并力求反映該領域*發(fā)展。本系列詞匯手冊可供相關專業(yè)人員學習專業(yè)英語、豐富專業(yè)知識和從事翻譯參考之用。
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國家的富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離不開科學,離不開各行各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青少年對科學的熱愛,就要從科普抓起。青少年在學習和工作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勇于面對困難,勇于去克服困難,成功或成就就會在你面前。本書為“少兒科普名人名著書系”之一,以第1人稱的寫法,向大家講述一個個娓娓動聽的研究中國
從1999年開始,《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的哲學社會科學版在徐杰舜教授的主持之下,開辟了一個《人類學學者訪談錄》的專欄。經過4年多時間的努力,徐先生和他的同事們訪問了20多位包括臺灣和香港在內的人類學工作者,并以翔實長篇幅刊登于專欄中。由于我一直是《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的忠實讀者,所以幾乎所有的訪談錄都瀏覽閱讀過,覺得很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