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將時代的問題上升為哲學問題,通過回答哲學問題來回答時代的問題。而二十世紀德國哲學尤其優(yōu)秀地體現了這一傳統(tǒng)。從德國現代哲學的誕生開始,它就與德國二十世紀的動蕩歷史纏繞在一起。無論是德意志帝制的傾覆還是希特勒的上臺,無論是一戰(zhàn)的硝煙還是二戰(zhàn)后的廢墟,德國哲學家們始終以清醒的自覺面對現代性帶來的各種災難。他們
本書嘗試思考的是“何為自然法”這個較為基礎的理論話題。跟隨海德格爾去思考“自然與人”的關系,并依照海德格爾的本意就此提供一個有關源初自然的思考方式。在第一章,本書進一步以學術史的變遷為線索,梳理海德格爾思想。在第二章,本書立足于施特勞斯對海德格爾的身份定位,介紹海德格爾作為虛無主義者如何推動了最新的虛無主義潮流。第三章
本書把梅西理論放在左翼思想史的影響場中來定位和延伸,包括產業(yè)就業(yè)地理學與勞動的空間分工:帝國主義論背景下的梅西政治經濟學研究,空間與政治:梅西基于地方的空間理論深化,梅西空間政治理論延伸與缺失等內容。
康德的相容論
本書基于近幾十年英語學界和德語學界的主要成果,對《純然理性界限內的宗教》―書中的根本惡理論展開了一種系統(tǒng)研究,并沿著康德本人的邏輯進一步思考,對人類處境下道德之惡的單一本質、多重表現和最終根據,提出了一種康德式的詮釋。與學界的傳統(tǒng)觀點相反,本書認為根本惡概念不僅和先驗自由與道德責任是完全兼容的,還大大拓展了人類自由的深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講述了從公元前6世紀到20世紀的重要歷史事件,記錄了橫跨2500余年的思想演變,盤點了上百位名留青史的偉大思想家。 其所涉及的歷史之漫長、人物之繁多、學科之廣闊,讓這本書絕不只是一本局限在哲學本身的書籍。 正因如此,自1945年第一次出版起,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迅速風靡西方文化界。后久經考驗,成
作者[美]喬治·斯坦納(GeorgeSteiner,1929—2020),當代杰出人文主義知識分子、文藝批評家、翻譯理論家,著有《語言與沉默》《巴別塔之后》等。譯者遠子,青年作家。著有短篇小說集《白日漫游》、詩集《室內流亡》,譯有《道德故事集》《達摩流浪者》等。
本書以“生命”問題為總的樞紐,旨在為意大利哲學家阿甘本的學術思想作一篇研究性的引論。緒論對阿甘本思想的基本貌相略作鋪陳,總結了其在國內外的影響、譯介與接受情況,并對若千重要概念作了簡要的介紹。阿甘本的全部學術思想不離于對生命的關切,故可稱之為“生命之學”。其核心問題,是對于“生命的神圣性”的關注,而對這一問題的解答,則
本書是對海德格爾哲學思想的全面介紹。著名海德格爾專家彼得·特拉夫尼基于文本,從海德格爾最早期的實際性的解釋學到最晚期的四合思想,對生活的實際性、存在之意義、存在之歷史、技術的本質等基本主題做了深入淺出的勾勒與描述,涉及海德格爾在各個時期的關鍵思想。全書謀篇精致、比例恰當、思路清晰、不落俗套,有全面的把握,也有深入的思考
克爾凱郭爾是19世紀丹麥作家、哲學家和宗教思想家,后因存在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重新發(fā)現而被國際學界廣泛關注?藸杽P郭爾是非學院派哲學家,其包括假名和反諷在內的“間接溝通”的寫作手法,要求讀者用與之相適應的方法來閱讀,如此方能把握其寫作所欲傳達的全部意蘊。本書收入作者從事克爾凱郭爾研究二十余年間所撰寫的重要研究論文、學術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