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學部委員文集的一本,張長壽先生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副所長,是我國知名的商周考古學家,本書匯集了張長壽先生在青銅器、玉器等方面的研究論文,這些文章都曾在中國考古學界尤其是商周考古學界具有十分重要意義,在青銅器和玉器的研究難題的解決方面,有里程碑性質的意義,本書的出版,對于后學繼承前輩的學術十分重要。
《夏商都邑與文化(2紀念二里頭遺址發(fā)現(xiàn)55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收錄了2014年“紀念二里頭遺址發(fā)現(xiàn)55周年學術研討會”參會學者的論文32篇。內容涉及學術史、夏商都邑布局與內涵、銅玉禮器的生產(chǎn)與消費、早期都邑的多學科整合研究以及青銅文化間的交流互動等,代表了該領域研究的較高水平。
本書以詳實的考古發(fā)現(xiàn),為我們勾勒出古印在陜西的發(fā)展脈絡。書中列舉了一百多枚不同歷史時期的的古印圖片和封泥圖片,配以簡明準確的文字敘述,讓讀者仿佛置身于歷史的長河中,撫摸著這一枚枚代表著權力和古人喜好的歷史遺存,體會著歷史的興衰變遷。
綠房子,斯裔匈籍著名上海建筑師鄔達克后期代表作,上海近代摩登文化的典型代表,1935-1938年修建,2010-2014年完成整體修復。本書邀請同濟大學鄔達克研究專家華霞虹,偕同規(guī)劃院專家蘇功洲、奚文沁,負責鄔達克代表作吳同文故居(綠房子)修復工作的著名建筑師唐玉恩,共同撰寫綠房子的前世今生,意圖從歷史建筑保護和維護的
叢書總序 張繼禹 石刻是歷史上僅次于結繩、刻木的一種紀事方式,有說它甚至曾先于刻木。最早記錄的是石刻符號,是圖畫,還是文字,已不重要。無論摩崖、石闕,還是以后的造像題記、墓銘,真正的碑記,但紀事之材料為石。1935年,河南安陽殷墟出土過殷商時期石刻上兩行文字和石制樂器石編磬上的文字,以及春秋時期的“
1994年上海博物館從境外搶救入藏了一批戰(zhàn)國竹簡,總數(shù)約1200枚,記載了大量佚失的先秦典籍,是郭店簡之后,又一次先秦典籍的大發(fā)現(xiàn)。自2001年起,這批竹簡陸續(xù)整理出版。本書收錄了其中的《中弓》和《弟子問》兩篇,主要記載了孔子與弟子的問答,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佚文。這次出版,不僅包括楚竹書《中弓》和《弟子問》的全景圖、原大
本書引用大量出土實物和傳世品拓片、照片,詳細考察了中國古代錢幣鑄造技術范鑄法(商代晚期-南北朝),從出現(xiàn)到淡出的八百多年間里,錢范及其鑄造工藝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發(fā)展演變歷程,首次將范鑄工藝的技術演變、交叉發(fā)展點等問題逐一厘清。所收錄的錢范囊括了不同時期官鑄、私鑄,典型、非典型的各種材質和各種類型。通過對出土實物和傳世錢范
《靈石碑刻全集(套裝上下冊)》介紹物華天寶的靈石,是歷代人文薈萃之地,林立的石刻,豐富的內涵,為世人所矚目。然年湮代遠,風雨滄桑,歲月的剝蝕及來自各方面的破壞,損失慘重,令人痛心。盡管如此,從北魏至宋元間仍有少量遺存,明清及民國遺物則隨處可見,堪稱一部集石雕與書法藝術為一體的靈石千年“通鑒”,同時也是一部集政治、經(jīng)濟、
《大漠遺珍:巴丹吉林巖畫精粹》是在阿拉善右旗多年文物保護工作成果的基礎上,精心篩選,以圖錄的形式向我們展示了該地區(qū)古代草原先民豐富多彩的生產(chǎn)和生活面貌,通過一幅幅形象而生動的歷史畫卷再現(xiàn)了草原文化的恢弘氣勢。書中詳細的釋讀更為我們進一步了解古代巖畫,解讀中國北方歷史,研究草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和啟迪。本書是在阿拉善右
本書以藏品編號、名稱、文物類別、質地、數(shù)量、尺寸、質量、文物級別、藏品來源、完殘程度、入藏時間、照片等普查信息采集的指標項為章節(jié),采用問答的形式,解答普查中信息采集登錄等方面的常用問題,并就不同條件下文物攝影、掃描設備的配置提出了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