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什考夫斯基是馬克思學研究始終無法繞過去的一個人物,其創(chuàng)立的與黑格爾哲學相對抗的“行動的哲學”不僅被視為“青年黑格爾派的哲學”,而且被視為現(xiàn)代實踐哲學的經(jīng)典之作。切什考夫斯基的論著很多,本書所選取的只是其最有影響力并最能體現(xiàn)其實踐哲學思想精髓的理論成果。本書可為研究切什考夫斯基以及青年黑格爾學派思想提供原始文獻資料,為
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是整個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西方文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選擇了30篇能夠大致反映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進程的論文或經(jīng)典著作(節(jié)選),以開放的視角和批判性的思維,對這些選文作了簡要介紹和點評,希望能為讀者提高學術鑒別能力和學術素養(yǎng)、奠定研究基礎提供幫助。
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理論是其“批判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20世紀最富有原創(chuàng)性的大眾文化理論,但是國內外許多學者對這一理論卻存在著種種懷疑、誤解和理解上的分歧。本書通過對法蘭克福學派第一代理論家阿多諾、本雅明、洛文塔爾、馬爾庫塞的個案分析,并通過對生成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理論歷史語境的深入考察,認為法蘭克福學派的大
為何明清易代之際殉國士大夫的人數(shù)居歷朝之冠?為何殉國者和屈身新朝的遺民內心都有揮之不去的生死情結?生死抉擇的背后究竟有哪些復雜動機?本書聚焦明末士大夫在明清王朝更替之際所呈現(xiàn)的立場和心態(tài),特別是殉國表現(xiàn)與生死觀念,以及時人對殉國者的評價,生動再現(xiàn)了明清之際士大夫的各種人生面向與復雜心理。全書以士大夫這一社會階層為研究對
本書緊緊圍繞馬克思的感性概念這一理論主線,在充分吸收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馬克思的感性概念的思想史前提、青年馬克思的感性概念、歷史唯物主義確立時期的感性概念、感性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經(jīng)濟學批判、整體視閾中的馬克思的感性概念、馬克思的感性概念的當代解讀和當代意義這六個方面出發(fā),采用文本解讀和理論分析相結合、邏輯和歷史
策劃案又被否定了,是上司太挑剔?本月業(yè)績難達標,是客戶太刁鉆?今年的銷售額持續(xù)低迷,是產(chǎn)品不給力? 現(xiàn)代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說:危險的事情并非得出錯誤的答案,而是提出錯誤的問題。在著手解決問題之前,發(fā)現(xiàn)真正的問題是什么更重要。 在本書中,你將獲得波士頓咨詢公司(BCG)的精英們都在用的秘密工作武器論點思
本書對第二國際時期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左派代表人物羅莎·盧森堡的政治哲學思想進行了比較深入和系統(tǒng)的闡發(fā)。本書以羅莎·盧森堡的資本主義社會思想為時代背景,以她的社會主義革命思想為核心,涵蓋其無產(chǎn)階級革命思想、民族解放和婦女解放思想、無產(chǎn)階級政黨思想,最后落到其社會主義社會思想,透過其思想的時代背景和具體語境揭示出羅莎·盧森堡
本書回顧了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從教科書體系反思到實踐唯物主義勃興的學術史過程,考察了20世紀90年代末在改革開放深入推進和西方實踐哲學產(chǎn)生影響的大背景下,實踐唯物主義由蓬勃興起逐漸陷入困境的學術軌跡,并進一步介紹了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以歷史唯物主義為主題的研究現(xiàn)狀。該書通過學術史的梳理和對
指稱與存在:約翰·洛克講座(分析哲學名著譯叢)
專著,《哲學研究個性化道路初探》是歐陽康教授學習研究過程中的部分階段性成果,突出呈現(xiàn)了作者在哲學研究道路上的個性化探索歷程,如果說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個性,便也難免有局限性。在跨文化研究方面,盡管筆者力圖憑借第一手資料并以嚴肅的態(tài)度來對待,但畢竟受到當時的時空背景、資料條件和了解程度的限制,其內容不僅可能是膚淺的,也可能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