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幼年時即在外祖父劉永湘先生指導下學習寫詩,長成后又向癯禪夏承燾先生學習填詞。詞是在格律詩的基礎上產生的,所以詞又別名“詩馀”。詞中的律句特別多,詞韻也比詩韻寬,因此,學習上先詩后詞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這本小書的撰作目的,就是試圖簡單扼要地敘述詩詞格律,結合筆者自己的學習、創(chuàng)作經驗,讓有意于此的讀者能較快地運用這些傳統
司馬遷是一位通曉兵略的歷史家,《史記》是中國古代戰(zhàn)爭文學高度成熟的標志。本書對司馬遷的戰(zhàn)爭觀、《史記》宏闊深邃的戰(zhàn)爭敘事、窮形盡相的戰(zhàn)爭人物、《史記》戰(zhàn)爭文學的藝術風范等問題作了細致討論。王俊杰編寫的《史記戰(zhàn)爭文學研究》是從戰(zhàn)爭文學角度系統深入研究《史記》的一部力作。
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中國社會文化的急劇變化及詩歌在社會文化中位置的遷變,詩歌批評中形成了一種抵制詩歌“技術主義”、要求詩歌關注當下現實的呼聲和一種“為詩辯護”、維護詩歌之“特殊性”與獨立性的表述的沖突。在新的歷史語境下,這一延續(xù)了傳統寫實主義觀念與先鋒文學之對壘格局的沖突,加入了不少看似新鮮的元素和議題,如“底層寫作
《大眾詩學視域中的現代歌詞研究--1900-1940年代》選取清末民初的學堂樂歌、五四新文化時期的“歌謠運動”、20年代末以上海為中心興起的都市流行歌曲以及延安時期的民歌改造運動等四個階段,以現代歌詞為線索,立體地勾勒了“大眾詩學”的建構歷程。
《易經》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chuàng)造,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和民族精神的塑造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心理分析是現代國際影響巨大的文化活動思潮,《易經》特殊的心理分析價值早就引起分析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與后繼者的重視和研討。對《易經》的心理分析價值進行全新解讀,是一項大膽的嘗試,也是發(fā)掘中華傳統文化精華,促進心理和諧,加強對外交流,共創(chuàng)和諧世界
《文學的民族認同特性及其文學性生成(以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小說為中心)》從文藝學的學科角度對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小說的語言、敘事、文體和人物形象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認為語言對民族認同的建構包括母語寫作、非母語寫作和雙語寫作;敘事對民族認同的建構包括人稱復數轉向、多重視角、平行對話結構、宗教文化敘事和敘述者干預;文體對民族認同
《鄉(xiāng)村小說視域下的當代農村土地制度變遷書寫研究》著重考察當代鄉(xiāng)村小說土地制度變遷書寫表現出的不同內涵和特點,旨在準確理解當代鄉(xiāng)村小說的延伸演變,整體把握農村土地制度變遷書寫范式的形成和審美特點,以及這種書寫范式如何被質疑、解構和替代,分析這種書寫策略變化的內在原因,梳理這種現代民族—國家想象復雜的社會文化形態(tài)。
《兒童文學:學科與建構(朱自強學術自選集)》共分為五輯,在整體結構上顯示出作者的兒童文學學科理念:兒童文學是一個學科,擁有自己富于特色的理論、文學史和文學批評,具有跨學科性和實踐應用性這兩個屬性。文集中的論文,為兒童文學的學科建設提供了一些具有重要意義的理論話題和學術觀點。第1輯“中國兒童文學史論”強調中國現代文學與兒
休閑是人類存在的理想狀態(tài),也是當今社會人們的基本生活訴求。李漫天*的《休閑文化與中國閑適散文(奠基篇)》以中國古代文化為背景,通過對以儒家和道家為主的休閑觀念的梳理,探索中國休閑文化的思想根源及其基本特質。與一般對休閑的純理論論證或社會現象描述不同,本書力圖將休閑與文學聯系在一起加以探討,特別是借助對散文文本的分析,發(fā)
選取中國文學史上兩座高峰漢賦與唐詩,讓人們從歷代名人以漢賦、唐詩詠唱西安的經典作品中加深對西安的了解。通過通俗易懂的現代注釋和賞析故事梳理西安的文學脈絡和文化特征,感受西安的文心與靈魂,讓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