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派魏征、褚亮、蕭德言等大臣,把唐朝以前經、史、子之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髓都概括出來的一部書。本稿分為42講,作者劉余莉教授通過解讀群書治要的經典語錄,將該書中做人做事的道理介紹給讀者。作者認為,群書治要可以作為一本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入門之書,從經典中解讀出修身始于戒貪好名之患交友之重奢靡之害謙
新女性的命運是中國現代化歷程的一個重要縮影,她們身上的精神性追求及其內在困境,能真切地反映中國現代人格重塑過程中的張力與缺失。本書以離家作為新女性生命史與精神史的起點;離家在開啟她們追求獨立之路的同時,亦使得歸屬感問題始終如影隨形。獨立與歸屬這兩方面的緊張關系在此后的學潮愛情革命以及物質等歷史環(huán)節(jié)中都有充分體現。在這過
本書作者選取錫良這一典型人物,搜集大量史料,包括館藏檔案、時人日記、研究論文等,以唯物史觀作為觀察歷史的出發(fā)點,尊重客觀歷史,著眼于錫良在清末新政中的所作所為,以較為翔實的史料為依托,展示了錫良這一人物的豐滿形象,進而探索其所身處的歷史環(huán)境與時代背景。本書對豐富和拓寬相關領域的研究具有借鑒和參考意義。本書不涉及疆域歷史
本書系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刑法立法現代化的理論基礎與路徑選擇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本書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指導下,研究如何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構建和完善我國的國家監(jiān)察體制這一重大課題,以促進監(jiān)察法與刑法之間的銜接,完善監(jiān)察體制機制。本書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其一,研析中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來尋找歷
本書是一部關于清代“廳制”問題的再研究。廳制是清代所獨有的一種行政區(qū)劃形式,它的設立體現著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轉型。本書有兩個側重:一是對清代廳制的起源與演變過程進行了細致的制度史研究,特別是對于學界研究比較薄弱的明清之際廳的起源過程進行了深入探討,著重加強對海峽兩岸一手檔案的發(fā)掘和利用;二是結合區(qū)域社會史、法律史的研究
總管內務府大臣為清代特有之內廷機構——內務府的高長官,其游走于內、外廷之間,在清代政治史上有著重要歷史地位。本書從員額、出身、任職背景、多重身份、行走班次、職掌范疇等方面,勾勒出這一群體的基本特征,并從其歷史遷延中管窺清代職官制度的整體發(fā)展趨向。本書還以內務府大臣為主線,圍繞他們的職能權限、與戶部的財政糾紛及清末內務府
《孩子讀得懂的古人日常生活》以古代人的衣食住行為線索追溯歷史起源,科普歷史文化,是一套歷史文化科譜書籍。通過介紹從古至今的人類衣食住行的發(fā)展,讓小讀者去了解歷史,認識世界。 《孩子讀得懂的古人日常生活》這套繪本共分為《衣》、《食》、《住》、《行》四本。 每個跨頁有一個統(tǒng)一的大標題,然后再細分為不同的小節(jié)知識點,每個
本書以清末新疆、西藏、蒙古新政為研究對象,從國家視角探討了清政府為應對邊疆危機,通過在邊疆地區(qū)實施新政將國家權力滲透到邊疆社會基層的歷史脈絡;在細致梳理清末邊疆新政內容和過程的基礎上,闡釋了實施邊疆新政的內在機理,客觀分析了清政府通過邊疆新政加強邊疆治理、重新統(tǒng)合邊疆地區(qū)的實際效果。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教程(兩宋卷)》內容共十章,探討了宋代中央機構及其運行制度,包括北宋前期中央機構與職能,北宋元豐改制后的中央機構與職能,南宋中央機構與職能等;宋代地方機構及其運行制度,包括宋代監(jiān)司路的劃分及其職能、安撫使司及其他地方統(tǒng)兵體制、州級行政機構及職能、宋縣級行政制度等;宋代的軍事決策制度,宋代外交制度、宋
本書是中華民國遼寧省政府,向社會公布各級政府政策法規(guī)性文件的公開媒介,是機關企業(yè)群團及各人了解查詢政府政策法規(guī)、準則、條例的工具,在當時具有很強的參考性和實用性。為研究張學良“東北易幟”南北統(tǒng)一始至九一八事變前這一時段,中華民國遼寧省政府及東三省為適應結束軍閥割據南北統(tǒng)一后,全國一盤棋而不斷完善各項法規(guī)條例、政務公開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