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教大乘空宗的經(jīng)典著作,是從般若類經(jīng)中提煉而來的精髓。此經(jīng)書不僅僧人喜好,文人雅士更是愛不釋手,歷代書家無不青睞。流傳至今天的唐以后書法名家書《心經(jīng)》作品者,不少于三十余家,可謂書法史上的一大盛事。為便于書法愛好者和書法專業(yè)人士的臨摹和收藏之喜好,《歷代名家書心經(jīng)》選編了十家,照顧到字體和朝
兩漢隸書相對于秦隸來說,已經(jīng)是成熟的隸書,本書主要從動態(tài)的角度考察其形體的演變。通過分析,本書把漢碑隸書筆畫演變的特點歸納為平直徹底化、方折明顯化、筆勢橫向化、點畫經(jīng)常化,把隸書部件轉(zhuǎn)化的特點歸納為符號程度提高、單元化程度提高、規(guī)范化程度提高、“服務”意識增強,把隸書字體結(jié)構(gòu)的內(nèi)在演變規(guī)律總結(jié)為簡化、符號化、規(guī)范化和美
黃庭堅《金剛經(jīng)》米芾《千字文》
董其昌《樂毅論》董其昌《陰符經(jīng)》黃道周《孝經(jīng)》祝允明《千字文》
《九成宮醴泉銘》唐代碑刻。公元632年鐫立于麟游(今屬陜西)。魏徵撰文,歐陽詢正書。記述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fā)現(xiàn)醴泉之事。筆法剛勁婉潤,兼有隸意,歐陽詢書寫此銘,時年七十六歲,其書法藝術(shù)已是爐火純青,加之又是奉勑用心之作,因而,此銘是書家之代表作。自古以來,此銘一直被譽為“楷書之極則”,倍受人們喜愛。本書對每一個字用筆
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行書法帖。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藍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fā)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
《膽巴碑》又稱《帝師膽巴碑》,為中國元代書畫家趙孟頫的碑書墨跡。碑稿為紙本,楷書,縱33。6厘米,橫400厘米,內(nèi)容為記述帝師膽巴生平事跡,是趙孟頫奉元仁宗命書寫的碑文,此卷書于延祐三年(1316),書法點畫顧盼有致,用筆遒美峻拔,為晚年碑書之筆。本書對每一個字用筆和結(jié)構(gòu)都作了詳細講解,并對各家書體的筆畫、偏旁部首、結(jié)
玄妙觀在古城蘇州,為著名道教寺廟,創(chuàng)建于西晉咸寧二年(276年)。晉明帝司馬紹居然夢見三清道祖駕云到了蘇州,于是下旨重修道院,并改名為上真道院。唐代皇帝自稱老子后裔,尊之為太上玄元皇帝,并效令兩京及諸州均建立玄元皇帝廟。此后屢遭興廢。到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改為玄妙觀,玄、元相通,也稱元炒觀。此名取自老子《道德
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唐岑勛撰文,顏真卿楷書,徐浩隸書題額,史華鐫刻。唐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四月立。碑高七尺九寸(260。3厘米),寬四尺二寸(140厘米)。34行,行66字。原在唐長安安定坊千福寺,宋代移西安碑林,現(xiàn)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為國寶級文物。該碑為顏真卿在44歲(一說43歲)時書寫的。是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