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戰(zhàn)大后方歷史文化叢書”以1937年盧溝橋事變、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為起點,以日本投降、抗日戰(zhàn)爭取得徹底勝利為終點,由檔案文獻、學術著作、通俗讀物、電子出版物等幾大部分組成,內容涵蓋了中國戰(zhàn)時首都檔案文獻、大后方各省區(qū)市檔案文獻、第二次國共合作檔案文獻、中共中央南方局檔案文獻、重慶大轟炸檔案文獻、美英日以及臺灣地區(qū)檔
本書結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從現存紅砂巖文化遺存的年代、分布范圍、種類等方面對東莞市紅砂巖文化遺存的基本信息進行了調查、記錄,并對其歷史、文獻、藝術和旅游價值進行評估。在資料與數據收集的基礎上進行理化分析檢測,對紅砂巖文化遺存病害類型開展調查、分類及統(tǒng)計,完成紅砂巖文化遺存保存現狀調查與評估,分析紅砂巖文化遺存病害
《探尋壽光古國》是一本研究己族、己(紀)國和紀姓祖先歷史的史學專著。 考古資料顯示,位于濰、淄兩河流域的古己國族是少皋己族、伯益其族和夷羿族的一個大的部落聯(lián)合體。夷羿族的英雄祖先是帝嚳和堯的射官;伯益父子輔佐舜、禹,功勛卓著;商代武丁朝的祖己可以訓王,并享有王一級的待遇;西周立國以后,己國族的先人為封建諸侯、開拓疆域
本書收錄翻譯19世紀俄羅斯人的航海記、旅行記和訪問記中有關廣州、香港、澳門及周邊地區(qū)的記述,全面展示前人多未涉獵的俄人來粵記錄。19世紀俄羅斯人有關廣州的航海記、訪問記和旅行記,包含大量罕為人知的歷史信息。此專題文獻的翻譯,為清代嶺南和中俄關系史開拓史源,擴展視野,補前人著所未備,19世紀俄羅斯人與廣州口岸,則是清代嶺
本書以歷史為經,文化發(fā)展為緯,廣采素材,精心勾沉,細加整理,全面而系統(tǒng)地描繪了西域這塊神秘土地的歷史滄桑、風土人情、文化民俗、絲路奇景、宗教信仰以及物華天寶,揭示出西域文化的真諦。全書分為歷史西域、絲路西域、文化西域、民俗西域、神秘西域、美景西域及富饒西域五篇,全景式介紹了西域各民族生活的各個方面。閱讀本書,猶如徜徉西
本書首先從自然和人文兩個角度簡要回顧了嶺南地區(qū)從先秦到元朝的歷史,之后以侶世紀為中心,詳細考察了從明朝初期直到1850年前后嶺南社會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變化的互動過程。本書指出嶺南環(huán)境和經濟史中有五個里程碑式的事件:宋元時期漢族移民對瘴氣免疫能力的提高和水利設施的建設,使得他們能夠深入到土地肥沃的河谷地帶,并逐漸取代了土著民
《虎、米、絲、泥:帝制晚期華南的環(huán)境與經濟》首先從自然和人文兩個角度簡要回顧了嶺南地區(qū)從先秦到元朝的歷史,之后以侶世紀為中心,詳細考察了從明朝初期直到1850年前后嶺南社會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變化的互動過程!痘ⅰ⒚、絲、泥:帝制晚期華南的環(huán)境與經濟》指出嶺南環(huán)境和經濟史中有五個里程碑式的事件:宋元時期漢族移民對瘴氣免疫能力
《書生議政(中國近現代史學者看臺灣的歷史與現實)》作者張海鵬是中國大陸學者,研究中國近現代史。最近20年來,由於各種機會,與臺灣歷史學界,臺灣學術界,建立了各種來往關系。尤其是1992年5月,赴臺出席黃興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會,突破了大陸學者赴臺的禁忌。從此以后,兩岸學術界來往頻密,展開了廣泛地學術交流。個人自那以后,開
《老城廂:上海城市之根》選取的視角獨特,史料豐富,圖文并茂,凝聚了眾多專家、學者的智慧和研究成果,是一本兼具史料研究價值和歷史文化普及價值的著作。我們相信,這只是一個新起點。希望能夠有更多的專家學者對老城廂地區(qū)悠久的歷史文化予以發(fā)掘整理和再現,使上海老城廂底蘊深厚、富有特色的本土傳統(tǒng)文化得以更好的傳承、傳播。
《東江歷史文化初探》包括了“東江文化”名稱之辨、東江文化開放性、兼容性和創(chuàng)新性特征的主要來源、從“雜合”文化現象中梳理出東江文化的基本內涵、簡論東江文化的源流和特征、“首屆東江文化全國學術研討會”綜述、“紀念廖仲愷先生逝世85周年全國學術研討會”綜述、東江歷史事件和人物研究專題、簡論大革命時期東江農民運動興起和發(fā)展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