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圖為主,以文為輔,收錄近400個版式,一則彰顯百年四川地方歷史文化,二則填補四川軍政府造壹圓四川銀幣的研究空白。
本書從分布于涼山州十七個縣市的上千通歷史碑刻中精選了110通,碑刻的時間跨度近兩千年,內容涉及涼山的歷史沿革、民族關系、土司源流、行政法規(guī)、官衙機構、訴訟程序、移民屯田、田價糧價、鄉(xiāng)規(guī)民約、交通設施、水利建設、軍事征討、自然災害、宗法制度、宗教活動、書院院規(guī)、市場管理、商業(yè)貿易等林林總總諸多方面,是一本能從各個方面反映
云岡石窟是我國*的石窟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鑿,東西綿延約一公里,氣勢恢弘,內容豐富,F(xiàn)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造像5萬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紀時中國杰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
《懷寧考古記——基于“三普”調查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主要由參與懷寧縣“三普”工作的普查隊員編寫,是一本以三普調查材料為基礎,并綜合了以往材料的學術性著作。全書共分五章,第一、二章系統(tǒng)介紹了懷寧縣的文物工作史以及多年來所取得的成就;第三章按照“三普”調查分類方法,逐一重點介紹了“三普”工作取得的成果;第四章,主要以孫家城遺
自2005年12月起,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與日本筑波大學連續(xù)進行了為期5年合作,雙方*初的合作目的是進行麥積山石窟周邊環(huán)境調查。但是隨著合作的深入,雙方相互理解加深,合作內容除了麥積山石窟周邊環(huán)境、洞窟內部環(huán)境之外,增加了考古、泥塑及巖石保護材料試驗、光學調查、危害生物調查、棧道震動對窟內文物的影響、棧道安全性、洞
本書在對已有加固劑存在的問題、土的性質、加固劑要求和加固過程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提出非水分散體材料使用的可能,并找出了簡易的制作方法。該材料是一種含官能團的丙烯酸樹脂在有機溶劑中的膠態(tài)分散體。這種材料滲透能力強、加固后無顏色加深、泛白和表面結殼等現(xiàn)象。
1986年9-12月,北京大學考古系與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甘肅河西走廊(阿克塞縣自治縣除外)進行了一次大范圍的史前考古調查,發(fā)現(xiàn)古遺址40余處。其中,絕大多數(shù)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也有部分鐵器時代、甚至個別晚至漢晉時期的遺址。涉及考古學文化包括馬家窯文化、半山馬廠文化、“過渡類型”遺存、董家臺文化、齊家文
敦煌研究院編著的《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共2冊)(精)》分上下兩冊,以文字、圖片、測繪圖等形式,詳細記錄和描繪了敦煌莫高窟第266窟、275窟等11個洞窟的石窟檔案。本書運用文字、測繪和照相等各種記錄手段,逐窟記錄洞窟位置,窟外立面,洞窟結構、塑像和壁畫,洞窟保存狀況,以及附屬題記等全部內容,是洞窟*翔實的
一《中國寺觀壁畫全集係》《穴中國美術分類全集》的重要組成部分,共七卷。主要按照佛道壁畫的年代及內容編排,力求全面展,現(xiàn)中國寺觀壁畫藝術的特色及其發(fā)展面貌。二穴中國寺觀壁畫全集移以現(xiàn)存寺觀壁畫為主,既要照顧到佛道壁畫的地區(qū)和造型內容,又要兼顧壁畫特色及其藝術價值。三《中國寺觀壁畫全集》各卷的年代劃分以建築年代及文獻記載為
肩水金關漢簡(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