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芭蕾舞團芭蕾舞分級考試教材》由馮英、楊雄、王才軍、王全興、王記書、朱妍、張劍、王淑香、王健、陳麗娥、林虹等組成考級專家委員會,是劇團多年來進行芭蕾普及教育及創(chuàng)新性探索的成果。教材共分九個級別,每一級別均根據孩子年齡、身心特點和訓練時長,將中芭古今中外經典芭蕾作品改編成適合孩子特點的小舞段,為孩子量身打造具有中芭特
百年舞史攬勝歷史大變局中的當代舞蹈發(fā)展主題回望馮雙白“一紅一白”:百年中外舞蹈交流史上的革命基因歐建平從“情感語態(tài)”到“情節(jié)模態(tài)”——新時期中國舞劇“雙人舞”編創(chuàng)述評于平在舞蹈中感受生命的崇高與壯美——“紅色”之舞與人江東論民國舞蹈發(fā)展的黃金期——關于民國舞蹈史的若干問題辨析(一)劉青弋鉤玄發(fā)微舞從詩出——以詩證舞研究
本教材內容為舞臺作品中發(fā)展后的技術技巧,主要以旋轉技巧為主,包括原地技巧、移動技巧、跳躍技巧。進程從單一技巧、復合技巧、短句連接到組合欣賞。教材在突出訓練性的同時,注重藝術性、實用性和運用價值。
1984年3月至6月,由原贛縣文化局派專家調查組分赴贛縣的王母渡、韓坊、大埠、陽埠、南塘、田村、沙地、白鷺、五云等十個鄉(xiāng)采訪老藝人和相關知情人士,通過收集、匯總他們的口述原始材料和旁證材料,整理匯編成本書。書中較為詳細地記錄了贛縣20世紀80年代之前民間流行的八種舞蹈的各方面情況,如民間舞蹈曲目、音樂、服裝、道具、造型
本書是一本指導學生舞蹈的實訓教材。舞蹈教育對于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較大的作用,從小系統(tǒng)地參加舞蹈練習對兒童智力的發(fā)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樣,舞蹈對于走出少年期、步入青年時期的中職生們也具有一定的作用,特別是對于感覺、知覺、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以及操作能力等方面影響較大。為此,本書一方面從舞蹈的基本訓練人手,從
本書系統(tǒng)梳理了中外不同時期、不同名家的重要的舞蹈思想,共分為六編:外國舞蹈美學思想、外國舞劇創(chuàng)作思想、外國舞蹈創(chuàng)作思想、中國舞蹈創(chuàng)作思想、中國舞蹈美學思想、舞蹈美學思想之我思我見。涉及舞蹈學、舞蹈編創(chuàng)、舞蹈表演、舞蹈教育等領域,是目前國內唯一一本中外舞蹈思想集成,是舞蹈高等院校不同專業(yè)(舞蹈學、舞蹈編導、舞蹈表演、舞蹈
本書內容講述:1949至1966年的舞蹈批評話語是當代中國舞蹈批評話語體系的肇始與初創(chuàng)階段,有著極為重要的學術價值及奠基意義。作為革命文藝話語的拓展及延續(xù),該時期的舞蹈批評話語帶著傳統(tǒng)文脈的鮮明烙印,對于近、現代中國紛繁的舞蹈態(tài)勢及話語形態(tài)進行了從二元并立到一元統(tǒng)一的高度整合,并在十七年間完成了中國當代舞蹈批評話語體系
本書內容講述:中國民族舞技術技巧在民族舞蹈歷史的長河中曾經是產生于模仿、發(fā)展于雜耍、進化于舞臺的一種身體技術形式,它是民族舞蹈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民族舞蹈中不僅有著畫龍點睛之功力,更有推波助瀾之效果,是民族舞蹈發(fā)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民族舞蹈技術技巧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蒙古族舞蹈技術技巧”通過在民
本書從人體運動的人類學理論前沿,對舞蹈理論進行了生動有益的討論。椎德·威廉姆斯的書面定稿明確是為人類學研究生準備的,他們要接觸包括舞蹈、手語、武術和儀式在內的人體運動的廣泛理論。德里德·威廉姆斯是肯尼亞莫伊大學的高級講師(1990-1994)。寫過許多關于人體運動研究的論文,并在紐約大學(1979-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