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鐘肇政,秉持底層認同,堅持客家書寫、女性書寫和原住民書寫。鐘肇政早期曾把文化自卑化作一種審美趣味,化作愛情傳奇,而后其小說文本中日本意識與中國意識曾產(chǎn)生強烈的對抗,其后又出現(xiàn)文化雜糅的現(xiàn)象。從創(chuàng)作手法看,鐘肇政1950年代的作品采用單一視角,《魯冰花》采用散點透視法,1960年代的小說采用聚焦透視法,1970年代后
本書首次以全詞加詞傳的形式囊括納蘭容若一生最全詩詞,完整重現(xiàn)納蘭傳奇一生。筆法優(yōu)美凝練,精心解讀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客觀描繪詞人歷史風華,深度挖掘詞作意境,以文寫史,以史融情,以情讀人;同時,詳細注釋詞中生僻字詞,細說納蘭的精妙用典;并隨頁配有典雅的彩色經(jīng)典國畫,如人物山水等,字里行間洋溢納蘭絕世才華,多角度體驗清代第一詞人
《為新詩賦形——聞一多詩歌語言研究》以詩歌語言為核心,以詩歌空間為外圍,在揭示聞一多的詩歌語言觀念和詩歌語言模式的基礎上,著重分析聞一多為新詩形體建設所做的探索,大體上包括視覺空間中的線條語言(繪畫美)、聽覺空間中的韻律語言(音樂美)、靜態(tài)空間中的造型語言(建筑美)、動態(tài)空間中的肢體語言(舞蹈美)、現(xiàn)實空間中的沖突語言
《兩京論詩》選取了作者近十年來重要的關于中國新詩研究的文章。全書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新詩史散論,第二部分為聞一多新詩創(chuàng)作與詩學理論研究,第三部分為新詩鑒賞"抽樣分析"。書名《兩京論詩》,取意于作者拜師受業(yè)于北京,工作生活于南京,書中的絕大部分文字,均寫于這"兩京"。作者是厚積薄發(fā)型的學者,筆下所出不多,但堪稱字字珠
《在北大課堂讀詩(修訂版)》收錄洪子誠教授在北大主持的15堂詩歌討論課文稿,分析討論張棗、王家新、臧棣、歐陽江河、翟永明、呂德安、孫文波、蕭開愚、西川、韓東、柏樺、張曙光、于堅、陳東東等的詩,對于把握中國90年代詩歌重要詩人的創(chuàng)作,了解這個時期詩歌藝術探索趨向,以及思考詩歌解讀的理念、方法,本書具有積極的意義。 本書
《同異之間》是《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名家講堂》20卷叢書之一。是作者對中國比較詩學學科化發(fā)展三十年來的問題和方法論探索的集結。作者認為,中國學人在比較詩學領域的實踐,具有某些不同于甚至領先于西方比較詩學的東西,其成就和經(jīng)驗有理由為國際比較詩學提供一些富于創(chuàng)意的知識內(nèi)容和研究思路,并且,盡管我們都很清楚的知道,比較詩
元曲三百首圖解詳析
黃世仲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報人、革命家與宣傳家,也是晚晴小說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小說家之一。本書對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內(nèi)容涉及黃世仲的比較意識與小說觀念、其報業(yè)活動與小說創(chuàng)作的關系、其代表作《洪秀全演義》的創(chuàng)作,以及近事小說的創(chuàng)作等,并對其小說的歷史貢獻進行了較為客觀、全面的評價。
人間詞話新注
蒙古族高僧用藏文創(chuàng)作的有關“詩鏡論”的理論著作和例詩以及“講經(jīng)、辯論、著作”三德理論中的詩學理論構成了蒙古族藏文文論體系的核心。詩歌、信函、聞法錄、問答錄、散記、序跋詩、鑲嵌詩、闡釋性著作中表現(xiàn)的一些理論觀點也豐富了蒙古族藏文文論體系。分析了論述涉及蒙古族文論的藏文文獻,總結審視關于蒙古族藏文文論研究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