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6世紀到至今,學術期刊不斷摸索著走向“本土”、走向“國際”,即走向真正意義上為學術的期刊,成為學術的主流。同屬亞細亞文化圈的中韓兩國,針對學術期刊的特殊功能和定位,對其發(fā)展態(tài)勢進行評估,對于中韓學術期刊和學術研究的長遠發(fā)展至關重要。遺憾的是有關中韓學術期刊的比較研究極為鮮見;谶@種現(xiàn)狀,本研究以比較理論為指導,堅
有人說近現(xiàn)代出版的代表人物只有四位:張元濟、李達、鄒韜奮、胡愈之,而將書報刊集合為一體的出版家只有鄒韜奮先生。本書專門研究作為出版家韜奮的出版思想,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近代出版風生水起,1895-1926年間涌現(xiàn)一批有思想、有理想、有成就的出版家。第二部分出版家的鑄就之路,1926-1940年間韜奮在“且學且做”創(chuàng)辦
本書研究以近現(xiàn)代圖書出版社的時代背景為出發(fā)點,主要論述了近代以來圖書編輯責任的流變、出版社對編輯的要求、圖書編輯的責任意識,詳細介紹了圖書編輯的工作任務,同時,作者還結合自身工作理念與實踐經驗,對圖書出版與宣傳過程中編輯的作用和重要性進行了分析與探索。本學術專著內容詳實,集理論與實踐于一體,望本學術專著的出版,能夠引起
相信我,說這話的不是書商就是書癡。至于有人說讀書和吃飯、繁衍一樣都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性,那就更不可信。原因很簡單,僅以我們中國為例,從結繩記事到倉頡造字“鬼神泣”,就難得有什么書好讀,從甲骨文的出現(xiàn)到造紙術、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這期間的幾千年,讀書也很難成為普通人的事。讀書真正得以普及,還就是這100多年來的事。所以我們
2019年5月是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建社30周年,配合相應的紀念活動推出一部紀念圖書《心中有蔚藍: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建社三十周年紀念(1989-2019)》,以記錄海大出版社歷史足跡,傳承海大出版社光榮傳統(tǒng),凝聚海大出版社新的發(fā)展動力!缎闹杏形邓{: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建社三十周年紀念(1989-2019)》包括前置彩圖、
《編輯必備語詞規(guī)范手冊》整理匯編了編輯、寫作工作中須要學習、查核的語詞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國家標準和行業(yè)規(guī)范。全書分通用語詞類、專有名詞類、禁用詞類三輯編排。通用語詞類收錄了十八大以來常見政治術語、264組異形詞整理表(草案)、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等內容;專有名詞類收錄了民族、政治、宗教、法律、文化等方面的用語規(guī)范;禁用詞類
本書是作者在北師大新聞傳播學院講授《中外出版史》及《中外出版原著選》課程的配套教材。本書體系架構有較大創(chuàng)新,將中外出版史按出版載體作為一級分類邏輯劃分為開啟文明的硬質出版以柔克剛的軟質出版有容乃大的虛擬出版三大特征鮮明的出版階段,并將硬質出版軟質出版虛擬出版等一系列的概念引入,具有獨特的學術創(chuàng)建。本教材即根據(jù)這一學術構
作者從編輯的視角,用編輯學、文化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哲學、法學、美學、傳播學、生態(tài)學等10個學科相關理論作指導,研究編輯工作流程,探討圖書傳播學方法,構建編輯學理論框架,是*本微觀編輯學論著,也是一本編輯學通俗理論讀物。作者認為,編輯是一份以圖書為介質,策劃組織選題,整合利用資源,編輯加工書稿,宣傳推介圖書;為
《出版憶往》是由作者發(fā)表在各類報刊上的憶舊文章結集而成。這些文章以圖書出版為中心,以一個出版人的心路成長歷程為線索,或記述各種圖書從策劃到出版的過程,或追憶老一輩出版人對出版事業(yè)的奉獻和職業(yè)精神。通過文中對出版工作所做的敘述和思考,可以看到作者對出版事的熱愛和執(zhí)著,一個出版人的尊嚴和自豪感,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崇高使命感和
作家與編輯,這是一個交叉的學科。在中國現(xiàn)代史文學上有許多作家,人們往往更多的是研究他們的創(chuàng)作成就、創(chuàng)作思想與創(chuàng)作特色,而很少關注他們于創(chuàng)作之外的文學編輯活動,更罕有研究他們所創(chuàng)辦主編的報刊,以及這些報刊對當時社會運動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本書則以他們的編輯為切入點,選取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比較有代表性的十二個作家:陳獨秀、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