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目的不是概括或取代《悲劇的誕生》一書,而是幫助讀者深入閱讀原著。我們希望讀者將原著與本書同步閱讀。讀者可以一邊閱讀尼采如迷宮一樣的論證,一邊參考本書的評論。本書對原著所有的章節(jié),及其中大部分的段落都有評論。在不同章節(jié)之間,我們盡量采用交叉引用的方式,以便讀者閱讀。我們不僅對尼采的論證以及文本風格進行解析,同
《審美間體研究:主客完美創(chuàng)生及雙元體驗觀》深入淺出地探討了審美活動中主體與客體有趣且精彩紛呈的相互作用情形及其全新的思想價值表征體,同時借助當代認知神經(jīng)美學的前沿進展與實證材料間接印證了審美間體得以形成的心腦機制;作者提出了全新的審美解釋理論及若干核心概念,并輔之以翔實精細的事?lián)蜕罨闹T多事例樣本,可為愛好美學與藝
本書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全書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講述了西方美學從古希臘、古羅馬到中世紀、近代、現(xiàn)當代的發(fā)展歷史,對各個時期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美學思想、歷史地位做了清晰全面的介紹,在提及每種現(xiàn)象流派、每個代表人物及其歷史地位與影響時,力圖以馬克思主義的視角和觀點,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以便讀者了解掌
以往的美學教材,不是哲學太多,藝術太少,就是教訓太多,思想太少。這本教材則力圖創(chuàng)新,以獨特的方式與讀者一起思考美學所歸屬的純粹詩性直觀的領域。全書以人的存在性境域的顯現(xiàn)活動為詩性直觀的根基,形成了一個回到審美活動之事情本身的切實理路,從而擺脫舊美學的美的本質(zhì)設問、主觀一客觀二元對立、審美靜觀等理論陷阱,梳理出了既交美學
《中國美學》是由首都師范大學中國美學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期刊,內(nèi)容以研究中國美學包括古代和現(xiàn)代兩大部分為主,尤其側(cè)重中國古代美學和審美文化的研究,兼及中西美學比較研究。欄目設有中國美學史論中國美學思想家研究中國文藝美學研究中國古代生活美學研究中西比較美學美學書評等;每期也根據(jù)稿源情況設置專題欄目,如中國古代審美意識生成機
“和敬清寂”《茶之書》1906年在紐約首度出版,以優(yōu)美文辭入選美國中學教科書一百年來用英語介紹東方思想的*富有洞察力的書之一 “媚態(tài)·骨氣·死心”《“粹”的構(gòu)造》憑借西哲之現(xiàn)象學,剖析日本江戶時代之審美觀日本思想家對現(xiàn)代主義的抵抗,重現(xiàn)日式“粹”之源泉
本書是教育部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之一。2001年初版,2006年第二版。受到高校學生的歡迎,為進一步提高質(zhì)量,擬在原有基礎上作適當修訂。本書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論為基礎,適當吸收當代西方存在論(現(xiàn)象學)思想的合理因素,建構(gòu)有時代特色的實踐存在論美學理論,發(fā)展我國的實踐美學理論,使之更好地與中國古典美美學思想有機地結(jié)合,成為
本書是美國新實用主義美學的代表著作。本書恢復了美國自己的實用主義哲學傳統(tǒng),將實用主義置于爭執(zhí)不下的分析哲學和解構(gòu)主義之間,使之在調(diào)和兩者矛盾的基礎上,對多個主體思想作了推進;作者*先從理論上對通俗藝術進行了有力的辨護;作者指出了,一種后現(xiàn)代社會的新的倫理形式,即所謂趣味倫理或曰審美倫理。
本書是作者近20年來發(fā)表的美學論文選集,第一篇論審美學和中國美學;第二篇論美學史和西方美學;第三篇論審美文化和文藝美學。全書主要以美學的范式與轉(zhuǎn)型為切入點,研究中西美學理論、學說、范疇及其變化發(fā)展,探討現(xiàn)代審美學建設的基本問題。作者力求拓寬學術視野,將美學理論與美學史、審美學與中西美學、基礎美學與應用美學等在研究中結(jié)合
有什么樣的思維文化,就必有什么樣的美學話語。中國審美文化之所以具有獨特的民族性特征,根源亦在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文化。儀平策、李慶本著的《陰陽兩儀思維與中國審美文化》聚焦于“陰陽兩儀”這一中華民族典型的思維文化范式,全面研討了這一思維范式與中國審美文化之民族性特征形成發(fā)展的本源性、義理性、內(nèi)在性聯(lián)系,深入解讀了這一思維范